张秀英,女,1947年5月出生,界首市顾集镇顾集村应小庙村民。
丈夫病逝独撑家,拉扯儿女度难关
1970年,张秀英与丈夫应天义结婚,婚后二人十分恩爱,育有一双儿女,家庭和睦美满。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春天,张秀英的丈夫应天义突然昏倒住院,被确诊为急性肝炎,在救治一年多后去世。
张秀英当时真的不能接受丈夫38岁离世的事实,可看着年仅15岁的儿子和12岁的女儿,她擦干眼泪咬牙告诉自己要挺过来。丈夫应天义住院期间花费已经将家里积蓄花光,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活,这时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张秀英身上。
那时,一家三口人的吃穿用度,全靠四亩地的收成。虽然张秀英每天都不敢松懈的耕种,公婆也时常帮衬,但两个孩子上学吃穿,一家人的生活也时常捉襟见肘。那时,家里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张秀英每每看到儿女只能穿着补丁衣服时,都会晚上偷偷流泪,痛恨自己没能让子女过上好生活。还好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没让张秀英操过太多心,都慢慢长大成人。
1992年,张秀英拿出积蓄,又跟亲友借了不少,凑够了儿子应允武的结婚钱。不久,儿子应允武就成家了, 1993年孙子应世豪出生,女儿应林也出嫁了。儿子应允武在外地工,张秀英和儿媳在家照顾孙子。那几年是张秀英过的最顺心的日子,一切都有盼头。
儿子病逝儿媳离,祖孙三代她守护
孙子应世豪出生,让张秀英的生活多了欢声笑语,然而生活刚现曙光,灾难再次降临。
2007年张秀英的儿子应允武在被确诊肝炎后,病情恶化,多次吐血。张秀英十分害怕儿子同丈夫一样,她一刻也不敢离开儿子,陪着儿子辗转临泉、阜阳、合肥等多地看病,每次住院少则20天,上万元的医药费让原本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张秀英只能找亲朋借钱,不幸的是,儿子最终还是没能捡回一条命。其儿媳也在儿子过世后,选择离开了这个家,独留下一个12岁的孙子,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张秀英一夜苍老了很多。
面对儿子英年早逝的打击,张秀英没有被击垮。她抱着年幼的孙子在灯下坐了一夜,决定擦干眼泪勇敢地去面对以后的生活,没有丝毫退缩。“我还有孙子和老爹需要我”,办理完儿子的丧事以后,亲戚邻居们都很担心张秀英别有什么想不开,面对亲戚邻居的担忧,张秀英抹去眼泪,毅然扛起家庭重担。那时,公公年事已高,孙子尚且年幼,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句朴实的承诺,又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从那以后张秀英再次过上了没日没夜的操劳生活。她每天凌晨起床,准时叫醒孙子应世豪,看着他吃完早饭,然后骑着破旧的车子送他去读书。为撑起家,送完应世豪,张秀英顾不上休息,直接赶到自家地里去干活,翻地、播种、除草、收割,地里的活没有一样是轻松的,她也因为劳累而患上了腿疼病,但她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从不让家里断了口粮。
孙子应世豪将奶奶这些年的付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早日挣钱回报他们。清楚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应世豪就主动到山东务工,在务工期间,他与临泉女孩丹丹相识相知,确立了恋爱关系。知道孙子结识到一个好姑娘,张秀英十分开心又很担心。这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家中只有几亩地,连像样点的家具都置办不出来,孙子结婚的钱从哪来。好在,丹丹很看得开,直接跟张秀英说在老房子结婚,不用什么彩礼。张秀英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没想到能找到这么懂事的好孙媳,看着孙子顺利成家立业,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八年伺候失能公公,悉心照料显孝心
2015年张秀英的公公应西春由于年岁已高,生活已无法自理。孙子已经成年,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重任。每天早晨,她总是早早起床,为公公准备营养早餐,然后耐心地喂他吃下。接着,她会为应西春洗漱、翻身、按摩,防止他生褥疮。中午,干完农活,她又会匆忙赶回家,为公公应西春做可口的饭菜。晚上,她还要为他擦洗身体,换洗衣物。公公瘫痪在床十年,纸尿裤用来十三年,但在张秀英细心照顾下,从未生过褥疮,身上一直是干干净净的。
除了照顾公公的生活起居,张秀英还非常注重公公的心理状态。她知道公公因为生病心情低落,便经常陪他聊天,给他讲村里趣事,鼓励他积极面对疾病,让他能以乐观的心态生活下去。公公应西春逢人便夸:“我这儿媳,比亲闺女还亲!”。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秀英就这样尽心竭力地伺候公公十年直至他去世。
重孙患病不抛弃,七载守护显温情
2018年,张秀英的第一个重孙子应茗降生,这本应是喜事一桩,但在应茗6个月的时候发现反应迟缓,在经过检查后发现应茗是脑瘫,患有先天性智障,肢体发育不良,无法正常走路、吃饭。
孙子跟孙媳妇刚开始期望应茗能够通过后续治疗身体有起色,可是去遍了医院,都是说先天发育异常,治疗无希望,夫妻两个伤心欲绝。
张秀英知道后,十分心疼,思量再三,就让孙媳带应茗回家,让孙子继续在外务工,她在家能帮忙照顾应茗。
张秀英十分清楚一个人带孩子的苦楚,她心疼孙媳妇丹丹照顾孩子辛苦,就学着给孩子喂饭喂药、换尿不湿,在熟悉应茗的情况后,就劝孙媳妇丹丹去找孙子,自己在家照顾应茗。孙子跟孙媳妇是不同意的,不愿意操劳一辈子的奶奶再继续辛苦。“好孩子,你们还年轻,以后生活还长着呢,正是努力奋斗的时候,我能帮你们几年是几年,放心吧”在张秀英的坚持下,夫妻两个还是到外地务工了。
清理大小便、洗脸洗手、喂饭喂药,这些都是张秀英七年来坚持不懈要做的事。应茗吞咽功能不好,每次喂饭都要半个小时。一日三餐,每次都要这么长的时间。虽然应茗天生的肢体残疾让他不能坐不能站,智力还停留在几个月,可应茗的身体一直在生长,跟七八岁同龄的男孩一样,体重已经有四十多斤了,张秀英每次跟翻身开始变得越来越吃力。孙子孙媳看到奶奶给应茗换洗后止不住颤抖的双手,就决定回来照顾应茗。
2024年冬天,孙子应世豪在临泉农资公司找了个运输司机的工作,让妻子丹丹在家照顾应茗和小儿子应达。为了生活方便,2025年秋,应世豪让妻子丹丹和应茗和小儿子应达也都搬到临泉跟自己生活。
张秀英总是不放心,隔几天就带着青菜粮食去看看孙子,她省吃俭用,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奶奶真好!”孙媳妇的感激,是她奔波劳碌中最暖的慰藉。
当地党委、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为应茗办理了残疾证、申请了低保。靠着政策的帮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张秀英家的经济压力。在教育子女方面,张大娘也做得非常出色。她言传身教,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孝道”二字的分量。在她的影响下,孙子应世豪懂事孝顺,邻里谁家有困难,他就学着奶奶的样子搭把手。
几十载春秋,张秀英用坚韧把苦日子过成了暖光,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以热心肠赢得邻里尊重。谁家有急事她必上门帮忙,用热心肠焐热了整个自然村。
38年来,村民将她照顾一家四代的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推选她为村里的“好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