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街道:建强用好小区党组织 激活基层善治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4-22   阅读:639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东城街道东顺河社区位于城市中心区,下辖29个居民小区,其中,物业服务小区17个,开放式无物业小区12个,常住人口1.1万余人。随着城市更新加速和人口结构变化,社区党委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居民小区延伸、治理资源向网格下沉,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小区善治提效的新路径,赋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


  健全组织体系,筑牢党建引领“主阵地”


  支部建在小区,“红色网格”筑基。社区党委准确把握新时代社区工作新要求新特点,聚焦“党建有魂”,完善“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成立4个网格党支部、6个党小组。突出党委核心作用,党委委员兼职网格长,培育“皖美红色物业”,推动连片的无物业小区成立物管会。激活红色细胞,选聘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等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吸纳物业负责人、业委会党员、网格员、居民组长进入支委班子,将255名在册党员编入18个红色微网格,培育56个党员中心户,形成了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联动体系,实现党组织覆盖到楼栋、服务延伸到家庭。


  强化组织引领,“双向进入”赋能。推动“社区+物业”合署办公,优中选优配强“关键人”。鼓励动员楼栋长、党员业主中具有事务协管、民事调解等能力特长的党员和群众骨干积极参与业委会选举,依法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荐“两委”班子成员进业委会,推荐业委会主任、物业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使各方“合成一股力、拧成一股绳”,实现事项决策共商。实施“双报到双服务”,引导在职党员到小区党支部报到,认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岗位,推进党员承诺践诺亮身份行动,先后推动小区隐患整治、墙面出新、健身设施改善等群众关切问题,实现了“小区事、小区办”。


  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推行分类处理,“三事分流”精准破题。社区建立“大事、小事、私事”分类处理机制。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之类的“大事”由社区党委牵头,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动解决;诸如加装车棚、绿化维护、小区公约的“小事”由小区党支部组织业委会、物业协商办理;像邻里纠纷等“私事”则由党员中心户、楼栋长上门调解。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个,新建停车棚21处,增加充电桩45个,累计解决居民诉求386件。


  会商议事共治,“三张清单”对接供需。每月召开由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参与的“四方联席会”。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征集居民诉求,建立“需求清单”;整合辖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农商行、社会组织等共建单位,组建小区善治“合伙人”,形成服务“共同体”,编组“资源清单”;将改造老旧小区、加装智慧安防等项目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对表落实“项目清单”。设立“物业开放日”,引导业委会依法依规履行监督物业管理的职责,强化对物业履行职责情况、物业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涉及小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执行结果公示。赋能智慧“接诉即办”,用好智慧物业监管平台,开通网上“问题上报”“微心愿认领”,实现“线上接单、线下解决”。同时,创新“社区夜话”大家谈,社区两委成员定期到小区广场、楼道口和无物管小区开展“移动议事”,现场收集并解决问题,实现“问题发现在现场、矛盾化解在源头”。


  聚焦民生改善,凝聚党群共建“向心力”


  强化文化引领,文明浸润人心。整合小区公共空间、红色物业、社会组织和共建单位资源,优化服务供给,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的“大主题”转化为“微服务”,用心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润心,利用小区公共空间建设“党史文化廊””“红色议事亭”“楼道文化墙”“社区好人榜”,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家风故事分享等活动,让文化生根、文明开花。


  服务送到门口,托起民生幸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五心”(安心、暖心、舒心、贴心、同心)服务工程,针对“一老一小”,实施小区“微改造”,更新健身设施,推进适老化服务,发起党员银龄守护和青春志愿行动,提供助餐助医助洁服务;举办中老年瑜伽、广场舞、书画课和文艺演出,让老人“老有所乐”。打造儿童友好社区,依托科普室、文化活动室,组织志愿者开设托管班,开展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守护孩子健康成长。升级“便民服务”,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小区邻里文化集市,开展猜灯谜、包粽子、送春联等联谊活动,定期组织百姓故事汇、以物换物、健康义诊、义剪,帮助业主清洗脚垫、坐垫,代收快递等公益服务,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治理、安保巡逻、消防应急、解决飞线充电等志愿服务,获得志愿时长积分兑换物质和精神褒奖;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关爱帮扶困难家庭,上门提供帮办代办等服务,以“民生温度”暖民心,做好小区治理“幸福答卷”。 (尚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