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村镇"募耕农"成为脱贫增收新途径

发布日期:2018-03-15   阅读:1221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钟粮;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芦村镇路洼村民兵段大伟500亩家庭农场内,贫困户纪春玲和附近村10多位庄稼能手“一字排开”忙着铲除田间杂草。“七九、八九,抬头看柳,柳芽刚冒尖,这杂草就长到巴掌大了,晌午抓紧平整后,老段下午赶着种白术呢”。纪春玲用手臂擦了擦鼻尖上沁出的微汗爽朗的说道。

  快人快语的纪春玲是穆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小孩在读初中,另一个小孩在读小学,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因为需要照看两个小孩,她便成了留守妇女。“在家可闲不起呀,小孩吃喝拉撒、吃饭穿衣、人情世事,哪一样不需要钱?家里有那两亩地,就是种金子一年能收多少钱?这些种地大户一年四季都需要人手,打短工,一天50元过现钱,打工、顾家两不误,年底脱贫没有问题。”

  芦村镇是农业乡镇,依托亳州中药材市场,当地农民素有种植中药材、蔬菜、特色农作物的习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异军突起,连片流转土地在500亩以上的“领头雁”有20多家。华泽医药李连伟千亩白芍基地、高任村任礼建千亩薄皮核桃园、路洼村路传涛800亩黄桃、马铃薯基地、郭楼村郭俊强600亩白果园、张杠村张保民460亩黄金梨、樱桃采摘园、尹从生600亩时令菜园……

  尹从生指着眼前几百亩郁郁葱葱、一筷子高的蒜苗和洋葱苗胸有成竹地说,这都是春节前下的种,到小满节气前后蒜头有鹅蛋大、洋葱头有碗口那么大,就能上市卖个好价钱。地膜揭开后就要抓紧时间除草,时间不等人,每天用工都在100人左右;这不,蒜苗畦间预留1米宽,准备套种西瓜、辣椒苗,还要请钢构师傅搭架育苗;就拿辣椒育苗来说,先育苗,然后苗床管理,还要关注低温、高温天气对辣椒育苗的不同影响,确保育苗成功,我天天为招募不到庄稼‘老把式’而发愁,这每天50块钱还不好招人呢。

  据该镇农综站负责人介绍,每天在田间的“募耕农”有4000到5000人,他们多是一些60岁开外的老庄稼手、贫困户和留守妇女,本身缺少现代技术,外出进城务工相当困难,现在芦村镇20多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需要“募耕农”量大,每天有40-50元的现收入,刚好是“供求双方、互补共赢”。(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