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庄:红薯变粉丝 成了致富“金”

发布日期:2020-12-11   阅读:1660次   字体大小:[大] [小]  
分享到:
  走进舒庄镇各个村庄,只见道路两旁一排排晶莹透亮的粉丝密实地挂在绳上,房前屋后、空场上、田间地头满眼皆是,长长的一排在冬季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独特的红薯清香。

  近年来,舒庄镇立足乡情,不断培育壮大红薯产业,依托资源用传统工艺发展红薯粉丝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每到冬天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加工晾晒粉丝。”据该镇大顾村大顾庄村民顾学启介绍,加工手工粉丝所需要的原材料为红薯淀粉,平均每三斤红薯可加工一斤红薯淀粉,一斤淀粉可加工7两多干粉丝,每斤干粉丝的价格大概在7、8块钱左右。

  手工粉丝是舒庄的特产,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晶莹透亮、口感滑溜筋道”而著称。“俺这里的粉丝都是用自家地里的红薯作为原材料加工成淀粉,经选薯、清洗、打浆、过滤、蒸熟、晾晒、切丝等七道工序加工而成,生产出来的粉丝久煮不烂,清香可口,深受大家喜爱。”顾学启说。

  村民杨永银是舒庄村杨楼庄的粉丝加工大户,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先后创办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和粉丝加工车间。

  “今年我种了100亩地的红薯,产量很高,加工成粉丝,一亩地利润在5000元以上。”杨永银兴致勃勃的说,“为扩大销售,我还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在网上进行销售,网上市场大,方便快捷,生产出来的粉丝是供不应求。”

  致富之后的杨永银没有忘记身边的贫困群众,先后吸纳四五十名留守妇女、老人等弱劳力到农业合作社从事红薯种植和粉丝加工。

  “俺这几年都是在杨永银这务工就业,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人家也不要,在这干离家近,活还不累,没事在地里拔个草、浇浇水,帮助晾晒粉丝、装箱,主要是干一些零碎活,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再也不用担心没活干,挣不到钱返贫了。”脱贫贫户董学福高兴地说。

  “对于年龄较大的村民,我给他们安排最轻的活,都能保证他们稳定增收。”杨永银说。(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