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脱贫攻坚·界首在行动

芦村:“农民夜校”老百姓眼中的“大观园”

发布日期:2019-03-12   阅读:1011次  

QQ截图20190312154940.jpg


  “40年前,早上剌(红芋)、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红芋茶、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顿顿吃的胃发酸;现在是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荤菜不隔天、校园大改观……”,芦村镇郭楼村老支书、70多岁的郭文斌在该村“农民夜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让群众谈亲身感受、谈生活阅历、谈乡村振兴,‘农民夜校’真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大观园’”。


  “‘农民夜校’是向农民传播知识的最好载体,自2017年初开办以来,郭楼村每个月坚持至少两期。”据该村第一书记范海波介绍,主要讲授党课,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课、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同时还有种养殖技术,特别是高效农业种植、蔬菜种植以及医疗卫生、文明习惯等课程。”

  该村成立的“农民夜校”党员志愿服务队,共有12名党员报名参加,其中常备的6名教师来自扶贫包联单位市广播电视台和镇里的党员志愿者。“发挥镇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党员就要做先锋,通过‘农民夜校’来切实帮助村民提升生态环境”。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申云峰颇有感触地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去年我种植150多亩的青菜、萝卜、一年下来累得够呛,因为缺少市场信息,造成农产品滞销,刨去成本最后落到口袋里的钱却很少,基本上处于想放弃的念头。”郭楼村种地大户郭俊强回忆起“梦魇般”的种菜路,真是“一肚子的苦水”。“以前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凭老经验、老思路种菜,谁知道结果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自从参加‘农民夜校’后,听电视台老师‘量身定做’的策划后,真是理清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农民夜校”不仅是老百姓了解政策的平台,还是获取科技知识、脱贫摘帽、“四会一约”的宣传平台。同时,村里会利用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把一些“四议两公开”公益项目拿到夜校上,让大家“说道说道”参与决策,也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平台。

  据悉,开春以来,该镇62个自然村已举办“农民夜校”180多场,受益群众2万多人次。(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