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本地新闻

芦村:贫困户自力更生成为致富“领头雁”

发布日期:2019-01-30   来源:系统  阅读:2159次  

  临近春节,正是蔬菜大卖的时节,大街上人潮拥挤都在忙着采购年货,芦村镇芦村村的贫困户李船种植的十多亩娃娃菜也已丰收,正在装车准备到街上出售,一上午的时间就卖了两千多斤,看着口袋里满满的卖菜钱,李船笑开了颜,谁能想到,几年前的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曾经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如今成了种植大户,带动20余名同村的贫困户顺利脱贫,成为了村里的致富“领头雁”。

  因母亲去世较早,父亲患有轻微精神病,李船自小家中就一贫如洗,任何事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成年后的他外出打工,在外地,为了挣钱,他什么活都干过,收过废品,刷过墙,当过保安、水泥工、砖瓦工……2014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的一系列帮扶政策,在外务工的李船了解到产业、金融等扶贫政策后,主动与帮扶干部联系,表达自己想要回乡学习种殖技术、发展种殖产业的强烈意愿。

  李船深知,当一名农民种殖并不难,但要种好并不容易,想要有收获一定要加倍付出。他勤于学习,积极报名参加镇、村举办的种殖技术培训班,经常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阅看种殖书本,学习科学种殖技术,提高种殖技能;向种植大户学习经验,拓宽视野,树立脱贫信心。

  在他的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李船从农商行小额贷款5万元发展产业,承包了200余亩土地后,开始了他的种植之路。日常生活中,芦村镇农综站专业技术人员还利用自身技能向李船教授科学种植理念,定期到其田地中开展“一对一”种植技术现场指导。

  有了惠农政策、资金和技术人员,李船对未来看到了希望,信心更足了,他和妻子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总是忙于田地里,种植小麦、玉米、西瓜等。初成规模后,李船创办了种植家庭农场,还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一台玉米收割机、一台小麦收割机和一台旋耕机,一年两季农忙季节,除了用于自己的地耕种,为其他农户的地耕种,这些农业机械还能挣2万余元,加上种植收入,一年忙碌下来,收入能达到15万余元。

  2018年12月,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李船荣获了“阜阳市脱贫模范”称号。

  李船常说:“2016年我就脱贫了,摘了这个‘穷帽’,如果不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我的生活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好,贫穷不可怕,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好日子就在眼前。”

  据他的帮扶责任人介绍,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如今李船依然能享受着各项扶贫政策,他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享受着教育资助900元/年,父亲李庆壮一年养老金1400元左右,特色种植西瓜7亩,共计产业奖补2000元,2019年代缴5人新农合1100元,代缴李船等2人新农保200元,等等。

  今年,李船种植的十余亩娃娃菜也已丰收,每天早上他都要4点多起床到本地或者周边集镇的菜市场卖菜,下午就领着50余名工人到娃娃菜地里,收菜、装菜,再与几个大型商超去对接,送菜……忙碌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临近年关,蔬菜销量较好,李船已连轴转十余天,当问到他是否感到辛苦时,李船用四个字形容:苦中有乐。他说,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自己不吃苦、不努力、不勤劳,党和政府再怎么扶持也改变不了贫困的现状,同时,自己也相信只有自力更生,苦尽甘来才是生活的真谛。

  李船还表示自家的农场,每天都要请大量的工人前来务工,其中有20余名贫困户是长期聘用,每人每天都有50—80元的工钱,有了这份固定收入,再加上国家的帮扶政策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也都顺利脱贫。

  “现在村里人一提到李船都要竖起大拇指,他的家庭情况我们都清楚,但是从来没见过他消极、怨愤,恰恰相反,他勤劳肯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也让大家对他更加尊敬。”在家庭农场务工的贫困户李海英说,“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身处逆境不放弃,自力更生谋脱贫,带动影响更多人!”(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