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阅读:334次
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皖北黄土地里烧出“活的灵魂”——界首彩陶。作为国家级非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卢莉华用30余年光阴,以刀为笔、以泥为纸、以火为魂,让皖北大地的千年彩陶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日前,为亲身感受这项技艺的精妙,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陶出新彩,艺路生花”团队奔赴安徽省阜阳市田营镇,与卢莉华展开了一场关于界首彩陶的深度对话。
“简笔”背后的千钧之力
卢莉华的父亲卢山义是首批国家级非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传承人。自幼在祖辈手艺熏陶下,他创作出独属名片“刀马人”,成为界首彩陶的“活招牌”。在父亲引领下,卢莉华兄妹六人中,除大哥外均对彩陶兴趣浓厚。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卢莉华对刻花情有独钟。从小她便学习花鸟鱼虫的刻画。界首彩陶刻画讲究寥寥数笔却有神韵,追求“写意传神”而非“写实形似”。直到十一二岁,卢莉华才开始学习父亲独创的“刀马人”纹饰。
“刀马人”纹饰并非普通人物刻画,而是将戏曲人物的翎子飞扬、骏马腾跃、兵器寒光,全凭寥寥数笔勾勒——人物衣袂用弧线显飘逸,马腿以折线凸力道,刀刃仅一笔斜划见锋利,三者动态融合,以最简线条表达神韵与灵动。卢莉华回忆练习岁月,常在昏黄灯光下持刻刀对着陶坯反复琢磨。每个动态细节都需要精准把握。她苦练四五年才勉强掌握,但线条尚未达到父亲那般灵活。“他简单一笔效果就不同,想要达到那种程度,我还得练,还得下功夫。”卢莉华坦言。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与不满足,让她保持着对非遗技艺不断精进的内驱力。
变局中的“活态”传承
2007年,父亲卢山义离世给卢莉华带来沉重打击。“你们一定要接手彩陶,传承下去,不能断代。”她始终记得父亲嘱托,多年来心无旁骛深耕彩陶。但过往烧制工序有父亲指导,独立操作后,卢莉华在烧窑上遇到问题,一度自我怀疑。困境中,她与家人围坐排查问题原因,一步步解决,走到如今稳步发展。
2008年,彩陶厂改制,匠人“端人饭碗受人管”、按指令生产的模式改变,迎来创作自由。“我最舒服就是从08年开始,想画什么、做什么自己决定。心情舒服,作品出来都不一样;心情不好时我不碰作品,那种状态下出次品,是对买家不负责。”谈及08年,卢莉华笑着说。近几年,外甥、侄子等年轻人加入,为彩陶注入新活力。彩陶厂开始突破传统瓶罐器型,创新开发实用性强、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产品,例如果盘、笔筒、笔架、摆件等,注重融入新思维,开发旅游产品,主动跑市场,告别坐等订单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播种者的“非遗长征”
从跟随者到领头人,卢莉华一直在坚守。传承断层的隐忧压在她心头:“虽然下一代传承人有了,但再下一代未定。年轻人普遍面临学业就业压力,对需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精通的刻花技艺望而生畏。”卢莉华面色沉重。孩子们见精致作品不敢尝试,会导致非遗传承举步维艰。意识到这点,近些年卢莉华走进校园,开设趣味性、实操性非遗体验课。主张让孩子亲手感受泥巴变化,力求每节课每人完成一件作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激发对彩陶的兴趣。
给小学生上课时,她先讲“刀马人”里的戏曲故事,再手把手教孩子捏制简单陶坯。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捏的“小木马”欢呼,她总说:“这就是传承的火苗。”此类课程促使更多人参与,让大众从了解非遗到喜欢非遗,实现重要跨越。
“现在的年轻人怕苦怕累,但非遗传承就得‘慢下来’。我不奢求所有人都留下,只要有人愿学、愿看,这门手艺就断不了。”卢莉华对“传承断层”有着深层思考。
如今,更多人了解彩陶文化,让守望者看到延续的希望。卢莉华的传承之路,是一条在技艺巅峰不懈攀登的苦修之路,是一条在时代浪潮中主动突围的创新之路,更是一条在文化根脉濒危时孤独坚守的播种之路。(徐林心 张子欣 王亚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