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博物馆再添新宝物

发布日期:2018-12-28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6081次  

本报记者 徐风光

    19件汉唐文物,两块清代墓碑……近日,界首市博物馆连续接收宝物。当地居民主动捐赠文物的行为,既为文物找到了安身之所,也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

    殷俊民是界首市砖集镇文化站站长,爱好历史文化的他,多年来喜好书法和民间收藏。由于砖集镇文化站不是合法的文物收藏单位,不具备文物收藏展出资质,出于对文物的爱护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12月13日,殷俊民把自己数年来收集到的19件文物,捐赠给界首市博物馆。
    “界首本土出土的文物应该在更高更规范的平台向公众展示,更好发挥文物的作用。”12月26日,殷俊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本土文物向公众“说”出历史文化,是他收藏文物和上交文物的初衷。
    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介绍说,殷俊民上交的文物大多是汉唐时代的,其中包括汉代鐎(jiāo)斗一件,汉代双耳带盖陶鼎一件,唐代白釉绿彩高颈执壶一件以及不同朝代铜币15枚等。
    “文物整体保存基本完好,只有部分细节处有损毁,如鐎斗执手断裂遗失,陶鼎缺失一足,执壶执手断裂等。”赵冰说,这批文物对于研究界首地方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为表达殷俊民的热心举动,界首市博物馆向他颁发了捐赠证书。
    无独有偶,一个星期后的12月20日,界首市颍南街道太和社区热心群众荣文志也向博物馆捐赠了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是荣家人祖上传下来的,现因太和社区面临城区改造,荣家人怕石碑毁于拆迁,便主动联系博物馆,希望这两块承载着数辈人记忆的石碑,能够在博物馆得到妥善的安置和保护。
    收藏和保护文物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界首市博物馆立即安排人手组织搬运接收,并颁发了捐赠证书,目前两块石碑已被妥善安置于博物馆中。
    两块石碑一大一小。大碑长232厘米,宽70.5厘米,厚度为16.5厘米。据碑文可看出其为光绪十八年所制,保存比较完好,全碑上下没有明显磨损,碑文为本地著名书法家郭桂芳所书,较清晰易读。小碑据目前已知的碑文可知为乾隆四十年所造。碑长126厘米,宽56厘米,厚度13厘米。小碑虽自带梯形底座,但底座与石碑材质并不相同,初步推测应为后人重制。小碑表面有几处成块状的腐蚀痕迹,保存状况稍逊于大碑。所幸,碑文现存文字较多,基本可以推断出小碑当时制刻的缘由。
    目前,两块石碑的详细信息,界首市博物馆专业人员正在进一步解读中。

    增强群众自觉保护意识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文物及时上交至博物馆,能够给文物以专业的保护和修缮,使文物再次焕发生机的同时,通过展览展示,还能够向民众还原历史风貌,延续中华文脉。”赵冰说,因此,近年来,界首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居民主动上交文物。
    界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市级保护单位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61处。
    目前,界首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幢幢高楼在拔地而起的同时,为数不多的文物资源却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为切实保护文物,界首市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确保城乡建设中的文物安全。
    意见明确,依法履行管理和落实文物保护的法定责任,着重强调在城乡规划建设、旧城改造中应严格依法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拆除、迁移,确保历史文物古迹以免遭人为破坏。凡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要依法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工程预算,在城乡建设中造成珍贵文物或者文物保护单位损毁、灭失的,应追究相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