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为非遗传承人立传

发布日期:2018-12-13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2901次  

四个人,三天时间。12月8日至10日,界首市文广新(体)局组织人员挖掘记录省级非遗项目“界首渔鼓”阜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广义的传承经历和代表曲目,摄录了7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整理了近万字的文字资料。
    类似的工作节奏,对界首市文广新(体)局的非遗保护团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的海量视频、文字收集和整理工作,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更难的是,如何让抢救性记录达到好的效果,能够浓缩传承人一生的艺术精华。

   做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通过影像文字等资料记录下来,能最大限度、原汁原味地呈现非遗传承人的个人特色和非遗魅力。近年来,国家、省市也都依托各种各样的项目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工作。
    近年来,界首市在做好非遗传承保护的同时,加大“抢救性记录”工作力度,成立项目工作小组,调配相关人员,大力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
    “对非遗的抢救性记录,绝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界首市文广新(体)局副局长段兆田说,表面上是项目的整理记录,实则是关注人的传承,“说到底,传承人,才是非遗承续的核心所在。”
    于是,界首市在抢救性记录工作中,从国家、省市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曲目入手,通过影像、录音、文字等资料记录了界首渔鼓、界首扁担戏等传承人的传承经历、艺术特色、经典曲目、徒弟技艺和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的素材。
    根据要求,抢救性记录还包括对传承人口述进行科学记录,重点关注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技巧经验及其背后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态。这项工作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每次下去记录之前,工作人员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功课,比如传承人最擅长的作品是什么,艺术巅峰期是什么时候,哪一段人生经历对他从艺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先都要想办法了解。
    界首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孙洪泗参与了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还要结合各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设计问题。“这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得越充分,提问越精准,就越能激发受访者的情绪。而他们的情绪越高涨,表演越到位,我们获得的资料和信息也就越多。”

    已整理6位传承人30余个曲目

    目前,经过前期耐心细致的工作,界首市掌握了一批非遗传承人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先后编辑出版了《界首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一)》《界首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二)》《养城故事》《界首方棋》《界首民间歌谣》《界首剪纸》《界首彩陶》等十几部书籍,录制了《王小二打老虎》《打蛮船》《王三姐拜寿》等30多个代表性曲目。
    渔鼓《黄二姐打棒槌》,8分27秒,情节概要:刘四姐寻黄二姐诉愁肠,黄二姐拿起棒槌去为刘四姐出气;渔鼓《要荆州》,12分51秒,情节概要:诸葛亮三气周瑜,曹操使计,封周瑜、程普荆州官职,鲁肃因此跑去找刘备要荆州……整理过的资料,都标注了曲目名称、时长和情节概要,以及表演人,让人一目了然。“我们现在挖掘整理了6位传承人的30余个曲目,每个时长都在8到11分钟之间,总数据量达到了10G。”段兆田介绍说,与此同时,项目组还请来专业人士,将早些年非遗传承人演出的磁带、光盘等资料转换成MP3格式留存,总时长超过4个小时。
    除此之外,工作组还配合省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对国家非遗的记录工作,为王京胜、卢群山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录制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影像资料。
    如今,根据界首市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小组掌握的资料,每一位传承人都可以剪出一部精彩的个人纪录片,高质量的文献片在初步评审中也得到了各界肯定。而每一位传承人的文字记载和口述录音,都渗透着非遗传承人自强不息、坚守传承非遗的信念,也蕴含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