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本地新闻

光武镇:传承竹编技艺 编织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2023-10-31   阅读:923次  

  走进光武镇大东王村竹编老人王守伦的家中,只见菜篮、筛子、箩筐、竹耙等放满了院落,王守伦正埋头工作,一根根淡绿的竹篾在他的指尖环环相扣,一只果篮的雏形展现在眼前。老人的手上布满厚厚的老茧,“编织这些东西手被刺破是常有的事,竹编技艺就是在反复刺破手指的基础上练就的。”王守伦指着院落里的竹制品说。


  要将一棵棵竹子变为精致耐用的竹篮,需要经过选竹、破竹、治篾、编织等多道工序。“竹编首先要选对竹子,竹子不能太老,否则编织出来的篮子会显得过于粗糙,也不能太嫩,不然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用错了竹子,编出来的竹篮只能是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王守伦说。


  选好了竹子,王守伦用不同刀具把竹子劈开制作长、宽、厚不一的粗制竹篾,然后用匀刀打磨去刺,达到厚薄、粗细一致。接下来是就是复杂的编织过程,只见王守伦的手指在竹篾间灵活地穿梭,横竖交叉编排、紧密编织,一件成品少则数天,多则半月才能完工。


  “像这种最简单的菜篮,就有平编、缠扣、鱼鳞编等多种编法。好的竹编产品很难被机器完全替代,世代传下来的老手艺手竹编比机器生产的更加有灵气,这就是手工竹编技艺的精华所在。”王守伦深情地说道。


  大东王村的竹编技艺已传承了70余年,当地百姓普遍喜爱竹制品的轻盈耐用。以竹篮为例,既能当作工具,又能当作装饰品,它盛载着生活中的果蔬油盐,见证着新时代新农人的幸福时光。王守伦从13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竹编,技艺精湛,制作的竹编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每逢农民丰收节、消费节等展销会,他的竹篮总能大放异彩。靠着这门手艺,王守伦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即使不靠子女赡养,也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


  今年,光武镇政府还为其申报了“安徽有礼”旅游文创商品,打造文化名片,把竹编技艺发扬光大,力争实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双赢局面。“我们希望通过申报旅游文创商品的方式,把竹编技艺塑造成为我镇的文化符号,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把它传承下去,让它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光武镇宣传委员谢迪说。(张永生 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