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27 阅读:1117次
“李老板又发工资了,你看这是我这个月挣的2000元。”眼下,正值大黄镇李大村村集体50亩大棚大葱种植基地里,望着地里绿油油的大葱喜获丰收,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农户李少林领到务工工资后高兴地向大伙夸赞。
“大葱从育苗到移栽,都需要人工,现在每天到基地务工的群众就有10多人,每天发放工人工资800多元。”大葱种植基地负责人李长喜说。“明年我准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为种植户提供葱苗、农药、肥料、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的形式在100亩地里推广大葱种植,把大葱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大黄镇坚持分类引导,着眼稳定增收打出“组合拳”。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突出“一村一品”。“我们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收到了较好效果。”大黄镇农经站站长李保华说。
据李保华介绍,在确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强乡”发展思路后,镇里先后多次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村民们不仅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而且坚定了产业致富的信心。
“农场里,大葱种植进入收获期,采挖、收集、整理、分拣,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老李动员农闲在家的村民来基地务工,既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也让村民有了增收的渠道。平时在基地长年务工的群众有10多人,等到出葱的时候务工量大,增加到20多人。”种植地里,大黄镇科技特派员李超介绍说。
目前,大黄镇“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以李大村丰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小麦“大托管”服务产业已辐射7个村,面积超过3000亩;史炉村金丝皇菊已发展到200多亩,筛子李村工艺竹编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以大黄村为基地的红薯种植、粉丝、粉皮、粉面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红薯“三粉”制品畅销周边市场;温棚瓜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仅肖楼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就已建温棚100多座,主要种植西瓜、香瓜、豌豆等。
“下一步,我们将把发展‘一村一品’同高质量发展示范村创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产业兴旺’样板党支部,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牢乡村振兴的发展根基。”该镇李大村党总支书记李德现说。(姚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