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11-27 来源:中新网安徽 阅读:1951次
今年以来,界首工业经济整体呈现“一进、二提、三增”的特点:一是工业总量在全省进位。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35.4亿元,实现增加值130亿元,较上年前进一个位次,位居全省第八,阜阳保持首位。二是工业经济增长提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3.8%,较年初加快1.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安徽省、阜阳市7.4、4.6、 2.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三是工业经济发展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55.63亿元,同比增长24.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68亿元,同比增长32.4%。四是工业经济发展增效。工业产品销售率96%,高于同期0.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571.5亿元,增长27.2%,高于产值增速6.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6.4亿元,增长45.3%。经济效益指数达到443%,高于阜阳市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五是园区经济支撑能力增强。界首高新区完成产值5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5%;实现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15.2%;完成工业税收18.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7%。六是首位产业贡献份额增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成产值49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77.7%;同比增长24.1%,高出全市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7.3个百分点;完成税收15.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47.8%。
坚持创新引领,转变发展动能。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四问工作法”,高标准对接。完成再生资源、营养健康、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助力创新发展。持续开展院士工作站揭牌与产业论坛协同举办活动,政府搭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件,新增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各1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筹设界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院,筹建动力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营养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培育申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织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企业设计中心。抓住省制造强省的政策机遇,引导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量效益、安全生产水平。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开展国家、省级品牌创建活动,组织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新产品,开展省级、国家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创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
坚持项目带动,增添工业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招商第一、项目为王”理念,系统整合各方面优势,提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水平。一是深度梳理人才、技术、土地、资金、水资源、环境等要素潜力,强化整体作战能力,优化职能办实事,整合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攻难事。紧盯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工业技改等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准备。二是及时梳理、对接国家省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挖政策“富矿”,争取更多政策红利。三是树立“亲商、安商、助商、扶商、爱商”理念,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让签约项目“落地生根”、在建项目“开花结果”、竣工项目“茁壮成长”。
坚持服务提升,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以企业为中心,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坚持问题导向,一线工作法,系统思维,建立问题发现、会商、处理、问效的流程和机制,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困难和问题。加强日常服务和走访,全面落实园区企业全程代办、帮办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挖掘突出典型,讲好企业发展的故事,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总结凝练界首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鼓励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运行调度,增强发展科学性。针对年度目标任务进展的情况,每月切实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分析,找出拉动点。密切关注用电量等先行指标变动情况,强化深度分析,增强运行调度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提高工业统计及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题。落实十九大关于着力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要求,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推动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在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的设立运作上实现突破,真正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企业挂牌上市的辅导支持,拓展融资方式。
坚持信息化建设,推进融合发展。抓住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良好机遇,坚持以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界首工业云”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字化车间、工厂,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企业申报。积极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力争引进机器人生产企业(埃夫特)。
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绿色制造。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出台创建方案,在监测网络全覆盖、生态管理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标准化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打造界首工业绿色发展的品牌。 (应连飞 李玉华 蒋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