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百姓的贴心人

发布日期:2018-06-15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1793次  

2018年4月18日,51岁的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因长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为之操劳32年的村庄。

简易的灵棚内外,很多村民一语未了、双目泪流,全村再熟悉不过的“有事儿找西周”,再也说不出口。朴实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对条幅上写的“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大伙都认——

这是那个连儿子大学学费都掏不起,却硬是从牙缝里攒出2000元,资助村民养殖脱贫的人;这是那个在暴雪夜不顾自家三间破房安危,却赶着为困难老人房顶除雪的人;这是那个直到去世前,嘴里还在念叨贫困村民名字的人……

32年奋斗在农村工作第一线,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敢于担当,舍身忘己、积极奉献,被群众誉为“最贴心的人”,柳西周生动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风貌,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今日起,本报分上下篇刊发长篇通讯,和广大读者一起追忆柳西周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任秉文

天空低沉而无雨,闷热的空气让人压抑。

尽管当初千人恸哭、泪别逝者的场景已然隐去,茶棚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隐约中,那悲痛的氛围依然笼罩着这个美丽乡村。

6月4日,在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去世一个多月后,我们来到茶棚村追寻柳西周的足迹,听百姓们讲述柳西周的故事。那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感情、泪湿的脸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和百姓心贴心、如此得亲,以致于村民们把“有事儿找西周”当成了口头禅,以致于村民们一听到柳西周说“没事儿”就放下了心,以致于在柳西周走后,村里千人空巷为他送行……

他把村里人当成家里人,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村民们都说“有事儿找西周”

茶棚村是一个5600多人的大村。作为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分管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村里的事儿,他样样都干。“有困难找西周”,成了茶棚村村民常说的一句话。

“如果没有西周,俺老两口可能早不在了。”80多岁的柳怀海清楚地记得,一次,老伴突发疾病,身边也没人照应,他心急如焚,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柳西周。“到西周家把情况给他一说,他赶紧跟着俺回家,又打电话叫来救护车。临上车时,又塞给俺800块钱,让俺老伴好好瞧病。”

“西周就是俺们的亲人。”柳怀海抹着眼泪说,他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平日里柳西周一有空就过来照料他们,甚至端屎倒尿。“就是自家的儿女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去年底,界首连下两场暴雪。担心群众受灾,影响生产生活,柳西周挨个走访贫困户。一天夜里,雪下得又大又急,他想到70多岁的陶秀颍还一个人住在旧屋,摸黑来到她家,帮她将房顶的积雪除去,雪停后,又帮她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而柳西周自己住的三间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墙面斑驳,晴天透光、雨天渗水,风雪急时,屋内一如屋外。

柳西周所负责的6个自然村,有1230口人,32户贫困户,除了日常工作外,扶贫占用了他大部分精力。

把村里人当成家里人,柳西周掏心窝对村民好。“要不是西周,我到现在还是贫困户。”柳云峰哽咽难语。由于妻子身体不好,常年需要人照料,守着两亩薄地的柳云峰于2014年被评议为贫困户。“西周找到我说,你的身体还可以,不离家也能挣钱。”想干事,柳云峰却拿不出钱。

“是西周垫资帮我流转了23亩地。”有了柳西周的帮助,柳云峰下劲干。熬过了难关,日子渐有起色,他又琢磨着买一个旋耕机,但还是差钱。“西周听到后说‘没事儿,这事交给我了’,第二天,他就给我拿来一万块钱。”后来柳云峰才知道,柳西周家也没有一万块钱,这钱是柳西周从他妹妹那里借来的。“他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掏心窝对我们好,跟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

“西周能这么做,一点儿也不意外。他生长在村干部家庭,深受父辈和祖辈影响。”茶棚村柳东三队生产队长柳照广说。

柳西周出生在一个村干部家庭,他是家里的老大。柳西周的父亲柳怀荣年轻时,长期担任村会计,曾带领村民参与茨淮新河的开挖、漯阜铁路的建设等,“因为长期管钱,被称为‘伙食干部’,是村民们最信赖的人。”柳西周的爷爷柳培才年轻时,是土桥村柳东三队的生产队长,曾带领村民开挖过幸福沟、孔沟和岳塘沟,“这些沟渠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为民谋幸福,对党忠诚的信念,深深地烙印在柳西周的身上。1986年,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柳西周就入了党,从那时起,他便把为村民谋幸福当做自己的追求。

在柳西周的家中,至今仍然挂着“党小组之家”“入党誓词”“党小组之家学习制度”三块牌子。“今年4月份,我们还到他家开过一次会。”党员代表柳杰说,当时,茶棚美丽乡村建设刚刚启动,大家一起商议怎样将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好,打造成为界首市的一个样板。“没想到,他走恁早……”

他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没事儿”当做口头禅,主动挑起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工作重担

宽敞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文化广场已建成,广场边的水渠碧波荡漾。今年,是茶棚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年。村里的违章建筑拆除了、道路硬化了、下水道修好了……然而,作为茶棚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级“总指挥”,这一切,柳西周却再也看不见了。

“为了村里发展,他承担的工作最多,牺牲也最大。”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占利是柳西周的工作搭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深知其中的难处——村里的违章建筑全部要“零补偿”拆除,老百姓很不理解。“大家都不愿意拆,村干部几次登门遭拒,也不愿意再去,只有西周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村民们的工作。”

柳西周敢于担当,更善于作为。“他一遍又一遍地来,跟我们拉家常、讲政策,能感受到他的确在为乡村发展着想,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拆迁。”拆迁户柳兆文说。最终,32户拆迁户被柳西周说动,全部拆迁。

而得益于拆迁的顺利推进,2695米的下水道、1302米的水泥道路和1000平方米的茶棚文化广场如期完工,村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更加方便。

“他一直在村党总支委员岗位,可以说是‘最小’的干部,但却是最实干的干部,对于工作从不推脱。”代桥镇医保办主任陈良曾在茶棚村工作近10年,对于柳西周这样一个“最小”的干部,打心眼里佩服。“他一共包了6个自然村、1230口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少不了他,但每一项工作他都能做得很好。以医保费的收缴为例,1230口人的医保费都要收缴上来,只能一户一户去收取,而他总是百分百收缴且是第一个上缴。”

“不论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说‘没事儿’,最后都能按照要求干好。”代桥镇副镇长王佳业说。茶棚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之初,面临着资金缺、拆迁难等一系列难题,很多人都想着退缩,柳西周却主动挑起了重担,任村级“总指挥”,并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他干起工作来,永远有用不完的劲。”在柳占利的印象中,柳西周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去年底的一场暴雪后,柳西周走访几家贫困户时,因为路太滑,不小心摔伤了胳膊,刚做完手术没两天,他又开始忙工作了。

“他是公认的‘拼命三郎’,主动挑起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工作重担,一心想着为百姓多做事。他的离开,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代桥镇党委书记汪向阳眼眶湿润。就在去世前的几天,柳西周还和往常一样到村部签到上班。村委会的签到簿上还有他的签名:4月10日7时56分,柳西周。甚至在去世的那天,他依然放不下工作,嘴里还念叨着贫困户柳西安和李秀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