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6-1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阅读:1568次
临近中午,袁青春忙完最后一个活,买好菜和面条,开始回家做饭,93岁的母亲在等他回去。
今年57岁的袁青春是界首市田营镇魏窑村前魏自然村人,在他几个月的时候,发高烧又遇发大水,父亲不在家,母亲无力带他及时到医院救治,导致右腿肌肉出现萎缩,细得像竹竿。自此,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残疾人”。
“别人嘲笑我,心里是不舒服,但咱得看开点。”袁青春说。
待初中毕业后,无业在家。在他二十岁那年,母亲与远在淮南的亲戚联系,带他到淮南婶婶所在的一家鞋厂上班。
一个在鞋厂的师傅退休后,自己开始在街边干起了修鞋的行当。为了掌握一门手艺,他跟着这位师傅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之后,他出师了,随即返乡开始了自己的修鞋生涯。
“修鞋,这给了我生活很大的寄托和希望。我如果没有个手艺,光靠父母养活,这肯定不行。”袁青春说。
除了大雨或大雪天,他准时去出摊。对于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他显得很满足。早年的时候,一辆自行车是他的代步工具,河南沈丘付井镇,界首的王集、陶庙,太和、临泉等地,是他常去的地方。
如今,电动三轮车取代了自行车。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他只在当地的集镇摆摊。除了修鞋,他也换拉链、纽扣,修雨伞,卖杀虫剂、菜籽、蚊香,业务在不断扩大。
这是不是他不务正业了呢?“现在大家都舍得了,穿烂了基本扔掉,修鞋的少多了,我搭配着卖杂货可以多挣几个钱,修鞋的活我是不能丢,挣多挣少,起码方便了周边的群众。”袁青春坦言。
他还是田营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相继享受到小额信贷、产业帮扶、光伏发电、大户带动等多项政策,自己不等不靠,2017年脱贫摘帽。
有国家的扶贫政策,腿脚又不便,为什么还要继续修鞋呢?“说实话,现在国家政策真好,但是我觉得不能坐吃等喝,不能光靠国家,我修鞋既锻炼了身体,还方便了群众,和大伙聊聊天,很开心。”袁青春说。
不久前,在镇村开办的“农民夜校”、就业技能培训课堂上,他积极参与、认真咨询,用手机拍下做板面、拉面、拔丝苹果、大盘鸡等材料和做法。“我打算学学这些厨艺,回家做点花样,让老母亲尝尝我的手艺。”袁青春说,“母亲年岁也大了,她在一天我就得好好陪她,做人首先要行孝,挣钱多少都得孝敬父母。” (蒋永听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