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6-06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阅读:1808次
“秸秆一把火点起来容易,可是不仅污染空气,还极易造成火灾。大家把秸秆粉碎还田,或者是拉到大程收购点,不仅解决了秸秆乱堆放的问题,还能增加收入。”近日,界首市顾集镇镇长段瑜在该镇小良村桑蚕养殖大棚里的“农民夜校”上说道。
午收期间,该镇九个行政村在田间地头利用“农民夜校”这个平台,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能人讲经验,让“农民夜校”成为农民知识的触发点,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平台。
今年以来,该镇借助“农民夜校”平台,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组织农民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点亮脱贫路。
该镇采取发放意见征求表、集中座谈、个别走访的方式,广泛征集农民群众所想所盼,科学设置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农技知识、脱贫信息、日常知识、文体娱乐、民主议事等实用课程,按照群众“点单”施教,真正把“农民夜校”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不仅如此,该镇改变以往在固定场所办学的模式,把地点向田间地头、种植大户、种养殖基地、远程教育基地延伸,开展现场示范教学,帮助群众直观形象地掌握讲授知识、技术要领,变“要我学”的灌输式为“我要学”的主动式,群众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高涨。
同时,对本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上门学习活动,推动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确保教育学习不漏户、不漏人、不漏学,真正把知识送上门、点亮村民的“脱贫灯”。
“鼓口袋先富脑袋,让农民掌握与时代合拍与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相适应的知识,才能踩上致富的节拍,一步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而‘农民夜校’正是‘生当其时’,不仅注重精神上的扶志,又注重技术上的扶智,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补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帮助农民脑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质‘双脱贫’。”镇党委书记武子林说。(蒋永听 赵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