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扶贫 我快乐--梅晓
发布日期:2018-05-31 阅读:1656次
我扶贫 我快乐
王集镇秦庄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梅晓
我叫梅晓,来自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派驻秦庄村扶贫工作队。
感谢三春草不荒,紫藤绕屋送阴凉。夏时众鸟欣餐众,谁晓春姑去哪乡?今年春末夏初之际,乍暖还寒之时,在清晨的微风中,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学院领导的重托,带着广大教职工的关爱,乘车赶往扶贫工作目的地——界首市王集镇秦庄村。
扶贫?怎么扶贫?怎么和贫困户打交道?我能干好这项工作吗?从受领任务到上路我一直在想着这些问题。出发前,虽然学院分管领导对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动员和培训,让我们初步了解一些脱贫攻坚知识,比如“351”“180”是什么样的健康脱贫政策,但对于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扶贫工作,我仍是一头雾水,对完成扶贫工作没有一点信心。
界首市分管领导和王集镇党政主要领导接待了我们一行,相互进行介绍,双方进行座谈。镇党委桑起书记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脱贫攻坚情况,特别是秦庄村的脱贫攻坚情况,在聆听介绍中我惊奇地感到,作为一个乡镇的领导,面对的是全镇十几个行政村几万名群众,他在各项工作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却还能对各村的贫困户如此地了解和掌握,不由得使我由衷地敬佩,作为专门从事扶贫工作的一员,我开始坚定了干好扶贫工作的信心。
我们的扶贫工作是在村支两委干部的言传身教中正式开始的,期间也多次接受了阜阳市委和界首市委组织部、扶贫办组织的培训。通过向他人学习和集中培训,我渐渐掌握了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知识,也初步了解了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其中走访贫困户、与贫困户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是我扶贫工作的起点。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几个走访经历:
我常常带着“实”字走访。秦庄自然村陈修志在前几年的施工中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成为植物人,高昂的医疗费支出使家庭一贫如洗,经济非常困难,没有房屋,只是在孩子的屋后搭建一棚屋居住。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他家非常想建住房,希望有个安身之地,其爱人也曾申报过危房改造,但因不符合危改政策而未被批准。得知情况后,联系到他家的实际困难,我们专程赶到王集镇,向分管镇领导郭铁副镇长作了专题汇报,详细陈述了陈修志家生活的艰难,分管镇领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特事特办,作为特例批准了他家的危房改造工程。问题解决后其爱人曾带着礼品前来答谢,两天之后我自己花钱购买了礼品,以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名义前去看望,同时退还了他家赠送的礼品。
我常常带着“心”字走访。彭湖自然村彭文艳自幼患脑瘫,一直靠父母照顾,几十年的治疗费开支使其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居住的房屋是现在几乎看不到的土坯墙,不过外墙平整,看不出墙面有开裂的痕迹,但墙面的一块木板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进屋一看,原来墙体已经不能支撑两个大梁的重负,在屋内分别砌了两个砖垛支撑大梁,十分危险。了解情况后我和镇包村干部任志国主任当即认定这是危房,强烈建议其父母申报危改,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危房改造,解除后顾之忧。目前,彭文艳的危房改造也已完工,即将搬进新房入住。
我常常带着“情”字走访。彭湖自然村彭心虎是一位退伍老兵,因病致贫,夫妻二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两年,当他看到其他贫困户都盖了新房子,自己也想盖两间居住,也是因为不符合政策而未建成,于是他心有怨言,怪罪于村干部,时常对村干部发火,处处与村干部作对,影响村干部工作。了解情况后,我首先从叙谈在部队生活的共同话题入手,叙战友情,讲部队生活的乐事,取得他的信任;接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扶贫政策规定,讲国家扶贫工作的艰巨,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最终,他转变了思想,表示不再申请危房改造,不再为难村干部,积极配合村干部工作,成功化解了这一干群矛盾。
秦庄村有140多户贫困户,他们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残致贫,有的是因缺劳动力致贫,各家贫困情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诚、朴实,对人热情,对党和国家有一颗感恩之心。每当一天的走访结束,累得腰酸背痛、口干舌燥时,回想起他们那一张张笑脸、一句句感激的话语,一身的疲惫顿刻减轻了些许,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辛勤付出非常值得。
在扶贫战线上,我是一名新兵,虽然我的工作经验还不丰富,工作力度还不够大,但是,有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有王集镇党政领导的关怀,有各位同志们的帮助,我会圆满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要是有人问我这半年来对扶贫工作有何体会,我会坚定而又大声地回答:我扶贫,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