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镇竹编制品能"淘金"
发布日期:2017-12-15 阅读:1422次
蝈蝈笼、马篮子、筛子等竹编工艺品摆在桌上,这不仅是安徽省界首市祥雨竹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银的手工艺品,更是她致富的法宝。截至目前,王银拥有13项发明,年创收1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也发展到100多人。
大黄镇被誉为“中国竹编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大黄一带的竹编工艺就已初具规模。抗战初期,界首竹编技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筛子李村为中心的竹编制作辐射区域。当时加工的斗笠、灯笼、篮子、筛子、簸箩等竹编制品,吸引了山东、河南等地客商。建国后,界首在原大黄乡中心路南开办了一个占地十多亩的竹器厂,吸纳周边知名竹编艺人40多名,年产值10万元。到了1975年,竹编品种已达100多种,年产值达35万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绿色环保的竹编制品备受追捧,大黄镇鼓励竹编艺人从事竹编产业。同时在竹编技艺和工艺上进行创新,在设计上不断突破,使产品由原来简单的几何图案,发展成百种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形成了生产用品、日常用品、陈设工艺品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目前,大黄镇从事竹编产业生产的农户有300多户1000多人,年创收近200万元。(郭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