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村庄李能村
发布日期:2017-12-04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1278次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杨龙云/文 通讯员 刘文琴/摄
位于界首市田营镇东部的李能村是一个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的落后村,这里临近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田营十三窑遗址所在地。近年来,为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和修复工程,当地加快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并被省林业厅授予“省级森林村庄”称号。
茂林深处有人家
近日,记者循着鸡鸣声来到李能村卢窑中心村西侧的一片林地,隔着茂盛的白玉兰育苗基地,老远就看见几名工人正在整修池塘边的一处钓台。
“我们在流转的耕地中央挖了一口5亩见方的池塘,下雨天水都往这里汇集,周边的低洼地成了繁育景观苗木的良田。”土地承包人卢一强告诉记者,他三年前流转的这块地一共有120亩,目前种植有3000株女贞、2600株桂花、1600株石楠、300株红叶李和200株红枫。按照合同约定,这些苗木将一直繁育到2024年,到时候可能还要延期。现在,林下种植的花生、红薯都已经收获,散养的300多只土鸡也达到了上市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天都有城里人来鱼塘垂钓,光卖鱼一个月都能收入好几百块钱。
今年秋天,卢一强把鱼塘通往村道的一条泥巴路改建成水泥路,即使下雨天机动车辆也可以直接开到鱼塘边,一点都不会耽误做生意。“今后,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林下种植面积,办一个像样的农家乐,真正把这片林地利用好。”卢一强说。
村容整洁漂亮了
在距离鱼塘不远的卢窑中心村,去年底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已初见成效,这里的427户农舍较为集中,房前屋后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景观美化,每一户门前还摆上了1米多高的八角梅盆栽,显得漂亮又整洁。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垃圾有人清,马路有人扫,生活污水也有专门的处理设施,卫生环境跟城里小区差不多。”今年53岁的卢一仲是卢窑中心村村民,由于此前常年在外务工,早在2012年就盖起了两层小楼。现在,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在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到儿女身边生活,可是,他舍不得老家的这座房子。特别是建设美丽乡村之后,村庄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享受现在的生活。
同样在卢窑中心村,66岁的卢之银也对村里的变化赞赏有加。“我家房子不大,加上小院子最多120平方米。不过,村里要求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不能留一点死角。”卢之银说,现在村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环境,要是谁家不讲卫生,大家都会对他提意见。
森林村庄不虚传
记者采访了解到,李能村现有耕地3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85%。以卢窑中心村为例,全村65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当地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来发展景观苗木种植。仅此一项,每亩地就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7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结合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我们从2014年开始实施森林村庄建设,现在已经初见成效。”李能村负责人孙伟告诉记者,李能村临近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适合发展以景观苗木种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现在,全村各类苗木种植面积达2400亩,初步实现了此前规划的目标任务。特别是顺利通过省林业厅的“省级森林村庄”验收后,当地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木经济,让曾经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产业兴旺的聚宝盆。
田营镇党委书记郭新明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总结推广李能村森林村庄建设经验,推动林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造福更多的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