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0-09 来源:新华网 阅读:1325次
安徽省界首市地处皖西北、豫皖两省交界处,别名界沟、小上海,安徽省县级市,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市、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市、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县)、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十强市(县)、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县、全国有色金属绿色循环利用示范县。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人口82万,辖15个乡镇、3个街道。
界洪河市区段
安徽界首高新技术开发区一角
工业绿色发展。界首工业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四年步入全省十强县行列,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沙河王、北大富硒康、奇安特、芬格欣等知名品牌,在安徽创下“南有宁国、北有界首”的美誉。
近年来,界首市始终坚守绿色为本色,逐渐形成了由高新技术开发区统一管理,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四个产业园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一区四园”载体空间,实现了经济效益“双提升”,污染、能耗“双下降”,呈现出生态工业方兴未艾、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在界首高新区东城产业园,以华信药业、强旺集团为代表的营养与健康产业和以三宝线业、东锦服饰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截至目前,界首高新区东城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45家(规模以上企业73家、挂牌上市企业2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安徽省、阜阳市创新型企业37家。
在界首高新区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再生铅冶炼、极板和蓄电池生产为一体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园区,园区现已入驻企业30余家,拥有职工近万人。先后获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涉重金属类危废产品集中处置利用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有色金属绿色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同时,界首市围绕践行绿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生态样板这一奋斗目标,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环境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开通环保热线电话,建立“蓝天卫士”监管平台,设立“环保顾问”,开设“环保门诊”,在企增设“环保管家”,对环境进行全天候的环保监管。
美好乡村建设
2017年,界首市先后举办“践行新发展理念·院士专家界首行”、“绿色工业过程”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论坛。通过举办活动,引进中国工程院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学术及工程应用方面共同推进界首绿色工业工程,促进工业发展提智增绿,提质增效。
目前,界首市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园区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50余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300项,引进各类科技人才1400余名。先后实施国家科技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基金项目25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立项12个,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县域中领先。
此外,界首市还以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耦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呈现出“创新有活力,发展有动力,竞争有实力,城市有魅力”的良好局面。2017年1—6月份,界首生产总值81.6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四个第一”,即在全省、在皖北、在三类县、在阜阳市增幅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一个第三、两个第二、一个第一”,即在全省增幅第三,在三类县、在皖北增幅第二、在阜阳市增幅第一。固定资产投资82.3亿元,同比增长37.8%,实现“四个第二”,即在全省、在皖北、在三类县、在阜阳市增幅第二;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一个第三、两个第二、一个第四”,即在全省第三,在皖北、在三类县均居第二,在阜阳市增幅第四;财政支出实现“一个第五、两个第三、一个第二”,即在全省增幅第五,在皖北、在三类县增幅第三,在阜阳市增幅第二。
农业绿色样本。成立于2013年9月的界首市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界首市邴集乡建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塑料大棚120亩和高标准的智能温室5栋,储存金叶杨、蓝冰柏、桂花、金红杨、金叶刺槐、美国红栌、金叶复叶槭、粉叶复叶槭等近100个品种,760万株彩叶植物苗木。
在邴集乡,不仅是振海农业,成立于2014年的天润发家庭农场占地600亩,总投资1380多万元,农场除种植有500亩露天桃树外,还建有4个温室大棚,室内种植了1万多棵新品种桃树。农场被评为阜阳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17年被评为阜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年来,界首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立足实际、不断探索,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围绕绿色发展、规模经营和规范管理,倾力打造绿色规模现代农业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
界首市突出适应性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打造马铃薯、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实施农业两轴四区布局,支持六大产业发展,打造四大示范区,即在沿泉乡镇依托农投公司、绿博公司,争创国家级“两湾湿地公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做好加工文章,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就地精深加工,使产品向功能营养健康产业方面发展。依托新大新面粉、佛子岭面业等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合作,推广优质专用品种种植加工,大力发展绿色原粮产业,打造沿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绿色原粮示范区。在沙南泉阳、任寨、陶庙、王集等乡镇,依托安徽丰絮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马铃薯优质新品种,推广种植、仓储、加工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马铃薯产业。依托银海集团、牧原集团,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山羊、生猪规模化养殖,实现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发展健康畜禽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在市郊三个街道及田营镇,依托绿博公司、振海园林,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目标,以翰墨文化园、莲蒲湖湿地公园、大黄伏羲文化园项目为依托,发展苗木花卉旅游产业,打造城郊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在沙北芦村、邴集、光武、新马集、靳寨、大黄等乡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振海园林、东张蔬菜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蔬菜瓜果、彩叶树育苗、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投公司为支撑,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东城彩叶树基地
振海园林彩叶树无性繁育苗床
通过政策发力、部门出力、帮扶给力、社会助力,推动“规模、结构、转化、合作”,全市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个,国家级安全优质标准化基地1个、省级2个、阜阳市级14个,形成陶庙果蔬、东城农产品加工、邴集葡萄、芦村中药材等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农业家庭农场达16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4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5家, 农业增加值增幅居阜阳第一位。
吉祥三宝车间一角
安徽省华信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天能电池生产车间一角
城市森林公园。近年来,界首市围绕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的创建,坚持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小公园、把城市建成大景区的工作思路,按照“品质慢城、乐居界首”的建设目标,根据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的“慢城”定位,修编完成了《界首市城市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上,界首市坚持追求“品质”特征,将城市当作景区建,把项目当作景点建,把工程当作作品,用心打造。集中实施了一批城区绿化景观项目,新建成汪庄游园、茂源游园、东茂游园以及高速出入口绿化景观、S308绿化景观等精品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2%、绿地率33.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率100%,骨干河流绿化率95%,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37.3公里,建成东城街道办事处、邴集乡、代桥镇3个省级森林城镇和红石桥村等22个省级森林村庄,两湾湿地、莲浦湖湿地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单位,初步形成了以骨干道路、河渠林带为骨架、以森林城镇村庄为纽带、以湿地为特色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全市现有林业企业180余家,其中省和阜阳市级龙头企业18家、示范社7家。
泉河两湾湿地
颍南植物园
泉阳邢庄白鹭村
同时,该市投资42.8亿元先后建成万亩森林公园、万亩彩叶景观树、万亩生态湿地公园等8个重点工程,拥有翰墨文化园、大黄伏羲文化园2个国家3A级景区。以沙颍河景观带、界洪河景观带为核心,正在推进投资102.3亿元的曹田沟、界亳河景观建设,全域化水系治理、慢道打造等项目,逐步将界首打造成一座有温度、有情怀、有气质的滨水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