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发布日期:2017-03-22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1079次  

  废旧池塘变身文化休闲广场;垃圾处理采用购买的方式;把最好的位段、最佳的配套留给安置区……近年来,地处豫皖交界地带的界首市,举全市之力,打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硬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品质慢城、乐居界首越来越清晰。

  废旧池塘变身文化休闲广场

  荒地旁有荒沟,荒沟旁有老瓦房,曾是很多老村的景象,界首市泉阳镇集东村便是如此。

  以前集东村有一片荒沟废地,杂草丛生。如何把这些荒废的地方利用起来?在界首全市域的城乡环境整治轰轰烈烈开展之际,该镇党委、政府自筹资金120余万元,挖大沟填小沟,对荒沟荒地进行了平整、硬化,并安装了建身器材,修建了农民舞台。

  看到规整后的广场变了模样,周边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自发搜集了200余盘石磨、石磙等废弃农具,作为广场里的点缀。村民王万和表示,只要闲暇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前来,跳跳舞、看看戏、聊聊天。

  废旧池塘变身文化休闲广场,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在广场建好人林、好人墙,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将好人文化融入了乡风文明。

  为了让村民不再受污染水的侵害,泉阳镇还利用环保项目资金在广场周围安装了两套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可日处理生活污水100吨。在广场南边,该镇实施方沟治理1.2公里,生态护岸300米。治理后的方沟土净水清,夏日前来游泳的群众每天可达数百人。

  垃圾处理“以量计奖”

  集东村的变化不只如此。早些年,农村垃圾的处理多是扔到河沟里。

  2014年底以来,王万和发现,原本需要自己处理的垃圾,而今有专人上门收集。他们只需要像城里人一样,把垃圾放到大门口就行。

  为破解垃圾没人问、没处去等难题,界首探索出以花钱买垃圾为主要激励措施的“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处理模式。

  具体而言,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村村明确具体责任人,镇镇落实包村联络人,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监管网络。村里安排专人收集垃圾后运到镇里,镇里统一转运到市里设置的处理点,这样就让垃圾有了处理的地方。

  “垃圾处理‘以量计奖’,转运量多收入就会高,这促使保洁员到户要垃圾,一些陈年性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除。”界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梁志表示。

  在此基础上,界首又积极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以乡镇为主体,引进3家保洁公司,“政府负责监管、企业提供服务”的环卫保洁工作机制全面建立。

  851户拆迁仅用40天左右

  对于不少地方来说,拆违拆旧是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颍南街道办事处在新区建设范围内,拆迁范围大、户数多、任务重,曾一度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彭文涛充满忧虑。

  而此后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851户、102家企业,拆迁工作仅仅用了40天左右的时间。拆迁户石永来表示,这种速度得益于政府在拆违拆旧方面的精心谋划和部署:政府补偿很到位,安置区位段好、户型好、配套好,还有啥说的?

  “我们坚持把最好的位段、最佳的配套留给安置区,要求承建单位保证安置区的质量高于开发的商品房。”界首市住建委主任徐新士表示。

  实际上,近年来,界首探索出拆旧拆违“社区(村)为主,街道(镇)负责组织,市考核”的长效管理机制,公安、各乡镇街道、电视台等多部门联动,依法拆除任何形式的偷建、抢建、扩建、搭建等各种违法建设。自2013年以来,连年实现了“违法建设零增长”的目标。

  翔实的数据印证了界首在城乡环境整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近三年来,界首市累计治理铁路全线11公里,治理省道79公里、县乡道路239公里、大中沟202条计392公里,拆除乱设广告标牌7814多个、大型广告牌16座,拆除房外篷、简易棚近3.6万平方米,整治墙体立面452万平方米,“三线”绿化提升326.3公里、“三边”绿化16498.5亩。

  “而今,界首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界首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王雨 肖玉华 代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