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丢垃圾”到“买垃圾”,以量计奖处理农村垃圾
“在我们这里垃圾都是宝,我收垃圾送到镇上能换钱。”界首市芦村镇郭寨村保洁员张国庆告诉记者,每天骑电动车送4车垃圾到镇里垃圾站,每车垃圾能卖30元,每天能带来120元的收入。
界首市实行垃圾“以量计奖”举措,根据乡镇送到市垃圾处理场的垃圾量拨付环境治理奖补资金,乡镇根据各村保洁员送到中转站垃圾量给予补贴。垃圾量同保洁员工资直接挂钩,激发了保洁工作热情,部分村民也加入到送垃圾队伍中,送垃圾成为村民一项收入。
垃圾变宝后,在村子里,再也见不到垃圾遍地的场景了。记者在芦村镇郭寨村健身广场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四周种上了常绿花木,3条花园小径蜿蜒曲折穿过广场,地面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
“花钱买垃圾,促使保洁员到处找垃圾、到户要垃圾,垃圾成为保洁员增收的渠道。乡镇垃圾中转站前送垃圾的排起了队。”界首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梁志说,如今陈年性垃圾得到彻底清除。
今年年初,芦村镇大谷庄村集中整治环境,共清理运走了40多车垃圾,才建成了如今的村民休闲锻炼广场。如今,像郭寨村一样,界首市已建成村中小广场、小游园100多个。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
据了解,界首市自实施垃圾以量计奖以来,农村垃圾处理量逐月上升。界首市垃圾处理总量由2013年的不足2万吨到2015年的6万余吨,而2014年界首市总计拨付奖补资金758万多元,2015年总计拨付奖补资金近900万元,在垃圾处理总量增幅达50%的情况下,环境治理资金增幅不到19%。
“垃圾以量计奖工作做法成功后,在阜阳市进行试点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工作效果受到省市以及周边县市充分肯定,纷纷来界首考察交流。”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介绍说。
由“群众看”到“拍手干”,多管齐下解开“思想疙瘩”
“环境治理之初,镇里干部带头,打扫卫生累得满头大汗,但群众却躲在家里打麻将。”界首市顾集镇党委书记武子林说。
政策实施之初,不少群众不理解,思想上存在很大认识偏差。“金窝银窝,不如狗窝。只要自己看着顺眼,脏点乱点有啥关系。”一些群众认为环境卫生是一阵风,是事不关己的小事。为提高村民参与整治环境卫生的积极性,界首市采取了艺术化宣传、推行村规民约、典型带动等措施,从思想上转变群众观念。
“环境卫生努力抓,爱护环境靠大家;我为环境来争光,碧水蓝天百花香……”这些朗朗上口的快板书通过到村巡演,很快在村民中间传播开来,触动了很多群众。界首市王集镇村民彭玉川看到环境治理的变化后,主动捐资5万余元为村内添置垃圾桶。
自2014年起,界首市动员组织部、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残联、民族宗教局,组织党员干部、学生、个体工商户等20万名志愿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环境卫生添砖加瓦。
“现在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不再乱扔垃圾,自家门前、房前院后主动打扫干净了。”砖集镇党委委员代海涛说。
在泉阳镇张楼行政村董庄村,有一处荒废沟塘,村民经常把自家的垃圾倒在里面。“后来,我们自己也看不下去这个‘垃圾塘’,商议后决定对沟塘进行整容。”村民杨秀英感慨说。清淤填平同时,还把以前废弃闲置的石磙、石磨等农机具集中起来变成“石桌”“石凳”,镇政府又装上健身器材。如此一来,“垃圾塘”就成了一个集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农民广场。
“典型带动、特色宣传、依靠群众、依托‘村规民约’,实现了群众‘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思想大转变。”梁志说。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让洁净美触角延伸到村庄角落
“以前村里搞环境治理,动员村民东扫一下西扫一下进行大扫除,虽能一定程度解决脏乱差,但这些‘游击队’很难保持长久。”顾集镇李翠村支书记贾慧说。现在,交给社会办,村里环境卫生有了变化,既减少了干部工作量,也让群众满意。
2014年初,界首市在乡镇按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人员的标准,组成1380余人的专职环卫队伍,解决了“有人干事”问题。乡镇和村级的保洁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正规军”。界首市投入5000余万元,在城乡推行“垃圾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模式,把垃圾清运处理等环节交给专门的清洁公司处理,达到了既减少干部工作量,又让群众满意的“双赢”。
清洁公司干得怎么样?界首市将乡镇环境卫生市场化工作纳入“周巡查、月考评”之中,常态化召开现场会,让各乡镇、街道互看互比,共同提高,对考核排名后三名的乡镇和最后一名的街道,从相应经费中按每人1元标准扣除并奖励前三名乡镇和第一名街道。
“通过走市场化路子,政府购买服务,群众积极参与,有效解决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难题。”界首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逢阳说。
界首市采取垃圾以量计奖、垃圾服务外包集中处理农村垃圾,既避免了财政投入的跑、冒、滴、漏,放大了财政的杠杆效应,确保少花钱办实事,又杜绝了人浮于事、人员造假和队伍虚设,还发挥了镇村工作的主动性,收垃圾、送垃圾成为贫困户及群众的一个收入渠道,建立起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机制。
经过3年的治理,界首市整体环境得到了改观,不仅实现了“清洁转身”,还留住看得见的“乡愁”。如今的界首,城乡变得更加整洁靓丽,洁净美触角延伸到村庄角落,以往垃圾遍地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院落、道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创业就业等打造了良好环境。(本报记者 张 岳 本报通讯员 代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