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儿时的岁月,在他手中“复活”

发布日期:2016-11-07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1378次  

儿时的岁月,在他手中“复活”
祖籍界首的泥塑大师,创作50多件作品展示曾经的乡村场景




    几个孩子围着村里的大树捉迷藏;几个老人坐在一起吊着旱烟袋“插方”;一个老奶奶坐在纺车前忙活……这些场景,是不少人小时候的经历,可如今在农村已很难见到。
   而出生在界首市新马集镇的张振福,却把这一幅幅消失的场景,制作成了50多件泥塑作品,“把我们皖北农村民间特有的淳朴气息展示给更多人”。他的泥塑作品曾在联合国大厦展出,还获得国家级专项文艺奖。如今,他准备能回家乡建泥塑基地。

   经历
   “不务正业”的美术老师爱上泥塑
   张振福出生在界首市新马集镇大张村,早年母亲生病去世,父亲一人拉扯几个孩子。因家里贫困,1982年,他上初二时,不得不到河南郸城投靠伯父。
   在那里,张振福继续读书。他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上学时就格外比别人用功。1984年,他顺利考入河南省沈丘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里的中学任美术教师。
   任教期间,他便趁业余时间研究起雕塑来,没有想到,当时的这一举动,成就了他今后的艺术之路。
   “当美术老师时,主要做砖雕。”张振福说,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说他“不务正业”。后来他突然来灵感,何不做自己从小就迷恋的泥塑呢?原来,由于父亲是木雕匠,张振福六七岁时,便开始跟父亲学习雕塑,七岁时他迷上了泥塑。
   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张振福一发不可收拾,“吃饭、走路、睡觉,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泥塑”。为深入学习,1991年,他考取河南教育学院美术系,后来又到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参观学习。
   有了名师的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和美术技艺的提高,张振福捏出的泥人有了“灵气”,“表情神态一眼就能看出来”。

作品
   50多件作品,再现儿时农村的场景
   近日,笔者走进周口市郸城县人民公园里的张振福泥塑艺术馆,一股浓烈的泥土芳香扑面而来,浮现在眼前的是满满几个展柜的泥塑作品:有下棋的、推(的、纺棉花的等,一个个小泥人活灵活现。
   “其中,有50多件作品,是我儿时的记忆。”张振福出生在界首,小时候村里的场景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小时候,几个孩子一起在村里捉迷藏,过年时一起放鞭炮。那时村里人多,在一起很热闹。”他说,如今村里变化很大,人少了、楼高了,曾经的画面很难再见到了。
   所以,他就把这些记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把我们皖北农村民间特有的淳朴气息展示给更多人”。
   很快,张振福的作品出了名。2009年,他应邀赴欧洲六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雕塑联展;作品《伟大的母爱》获中宣部颁发的国家级专项文艺奖和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14年,张振福的62件泥塑作品和其35件国画作品在联合国大厦奥地利中心展出……随后,张振福获奖无数,而他因作品风格独特,被人称为“中原泥人张”。
   一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工艺展览会时,张振福欣赏到很多精美的钧瓷作品,由此受到了启发,决定把钧瓷与泥塑相结合。
   钧泥塑的制作工艺分为四步,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前功尽弃,这诸多因素给张振福带来重重困难。但张振福并没有放弃,经过研究,他终于在去年6月成功烧制出了首批“钧瓷泥塑”。
   “在开窑那一瞬,激动得都快哭了。”张振福介绍,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下一步,他准备为“钧瓷泥塑”申报国家专利。此外,张振福还希望能多培养一些传承人,“今后将回到家乡,建造泥塑基地”。
颍州晚报通讯员 陈振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