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多彩文化扮靓美丽乡村

发布日期:2016-09-22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2264次  



    白天在家门口读书、健身、下棋、上网,晚上在文化广场跳舞、看电影,周末还有精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在界首市许多乡村,随处都浸润着乡土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正蓬勃开展。2014年以来,界首市作为安徽省首批1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多彩文化已扮靓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覆盖乡村 文化育民

   一到傍晚,王集镇李彬庄村的农民文化乐园异常热闹,老人们下棋聊天,中年人读书看报,孩子们打球上网,妇女们练习广场舞,大家其乐融融。农民文化乐园已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文化阵地。
   李彬庄村支书李从喜说道:“以前村民农闲没事干,一天到晚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现在建成了农民文化乐园,大家一有空都来这儿读书上网、休闲娱乐,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
   在界首市,农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遍及各个乡村,它们切实发挥了用于民、惠于民的功用。
   正在砖集镇王老家村农家书屋选书的村民王玉林告诉记者:“你看,现在农家书屋里的科技书籍不断增多,村民们一有空就来这里‘充电’,掌握科学种田的方法,庄稼病虫害少了,咱老百姓的腰包就鼓了。”
   王老家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震深有感触:“如今村民们为增收致富,迫切需要学习科学技术,农家书屋富了群众脑袋,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村民走进农家书屋,知识带来思想深处的变化是巨大的,积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追求。”

              乡村文化品牌繁荣 文化富民

   今年农历六月初六,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一年一度的书会拉开帷幕,吸引了十里八乡近万名群众前来观看这一曲艺盛会。书会当天,来自河南省、山东省及我省亳州市、阜阳市等地的近百名曲艺艺人现场献艺,渔鼓、评书、清音、大鼓、单弦、快板书、三弦书、坠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
   如今,苗湖书会不仅成了苗湖村农民的乡村文化乐园,也为广大民间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技艺的舞台。“每年的六月六是苗湖村最热闹的时候,卖牛的、卖布的、卖衣服的、卖竹筐的应有尽有,如同集镇一般。不过现在最吸引人的还是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形式多样的曲艺节目。”苗湖村村民苗伟一边听着渔鼓一边笑着说。
   今年以来,界首市相继举办的李彬庄第五届农民杂技艺术节、穆寨村第二届芍花艺术节、莲浦湖非遗文化节、红石桥第十九届梨花诗会、刘寨村第四届农民书画艺术节等乡村品牌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带动当地的农副产品远销省内外,使群众增收。
   在红红火火的“乡村文化”热中,精神的富足让界首农民体会到幸福的滋味,也激起了文化创造与分享的无限热情。群众不再是文化建设的看客,而是参与者——农民歌手大赛、激情广场舞蹈大赛、红红火火过大年广场文艺汇演……一个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市遍地开花。

              开展活动培养队伍 文化惠民

   多年来,界首市“送戏进万村”、“文化结对帮扶活动”、“精彩非遗走进美丽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常抓不懈,常办常新,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也让基层文化活动“自我造血”。
   “农闲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文化站来,唱唱歌,跳跳舞,排演文艺节目。今天,我们排练的三句半《廉政花开结硕果》就是为参加全市‘心中有界’廉政文艺汇演活动而创作的节目。”泉阳镇集东村村民王明立高兴地说。
   泉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振奎介绍:“目前,泉阳镇文化站成立了6个文艺团队,大家一有空就自编自排创作新节目。”现在每逢周末,这些文艺团队还在教门文化广场的“百姓大舞台”为群众送上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今年已连续举办30多场。
   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吸引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进行采风活动。近年来,界首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来源于乡村、富有泥土气息的文艺作品,如《逛泉阳》、《三间瓦房》、《母子情深》、《争爹》等,使界首乡村文化绽放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界首市还组织文化工作者下乡开展基层文化辅导活动,每年下基层辅导400人次,培训文化骨干3000多人次,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近4000场次。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创造,共享成果……随着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界首在农村种下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文化种子,培育一支支土生土长的文化队伍,让文化新风润泽百姓心田,让多彩文化扮靓幸福乡村,真正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可喜局面。本报记者 郭晓林 实习生 刘丽莹 通讯员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