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9-14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2467次
董乃煌老人(左)与乡邻相见非常激动。
“70年了,我终于找到生养我的地方了。”日前,经过八个小时的颠簸,和阜阳英雄王克勤一起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董振堂将军嫡孙董乃煌老人终于重回当年避难地——界首,阔别多年后,再次见到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让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董乃煌老人已74岁,现居住在河北新河县。75年前,著名红军将领董振堂的一家人因屡遭日寇及伪军的追杀,妻子贾明玉不得不带领董家18口人四处避难,来到界首颍南曹庄,租住在程庄村程氏大院子里。 董家人在界首度过了四个春秋,与提供其避难的程家人结下了深情厚谊。出生在界首的董振堂长孙董乃煌,在离开界首后的几十年岁月里,对这块土地充满着思念和向往。
当时的董乃煌虽然只有4岁,但有一两件事让他印象很深。董乃煌介绍说:“当时,我们家避难到界首,生活很拮据,一次程家奶奶给我拿来了一块糕点,我们几个人分着吃,感觉特别甜,吃得一点不剩。还有对程庄后边的那条河印象很深,大人们带着我们坐船过了河,就到了界首城;当时,在大院里还有一名叫‘三官’的叔叔经常逗我玩,还要我喊他干爸。”
“这几十年来,我总是在梦中回到出生地。”董乃煌老人介绍道:“每到夜深人静时,总是想象现在的界首会是什么样子?当初的房东子女们现在过得怎样?”思念日深,董乃煌一直想找到父母叔伯反复说过的那个“程村”。
早些年,董家和界首的程家也有书信往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联系渐渐淡化继而失去联系。 而令董老没想到的是,利用现代互联网,两地志愿者接力让他圆了这个梦。
“界首的朋友们,你们好。我在河北新河,受董振堂的后人委托,特向你们求助,寻找董振堂家属70多年前在界首的避难地。”8月10日,一篇求助寻人帖子在界首贴吧引起了关注。事后得知,发帖人为64岁的宋增贵,他多年来一直研究传播董振堂的革命事迹。
很快,界首文史研究爱好者柴进注意到这件事,多次查找资料和到实地了解情况,最终确认:界首的程庄就是董乃煌心心念念的“程村”,是董家的避难地,也是他的出生地。得知这个消息后,74岁的董乃煌非常激动,他通过电话和程庄取得了联系,想回家看看。
终于踏上这片土地了。当董乃煌踏上界首颍南的土地时,一千多里地、八个多小时的颠簸疲劳都一扫而光,心中只是喜悦和感动,见到故土和老乡,年逾古稀的他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出生在这里,这里是我的故乡。”蹒跚在乡村小道上,董乃煌心情难以平静,在百年老树”知年树”下,董乃煌和乡邻们畅叙离情,拍照留念。
“在当时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是程庄收留了我们董家,我们才得以保全性命,延续子嗣。” 董乃煌老人说:“当初,我就在程文田家出生,程家对我们关照不少。”避难到界首,靠家里人纺线谋生,程家不仅不要房租,还时不时接济董家,他们就是董家的大恩人。
“人家有难,住在了咱家,咱得把人家当一家人一样看待。”今年已是88岁的程文田老人说,董家离开界首时,她已十五岁。当时,程家的大人们用“太平车”将董家人送到了车站,两家大人们挥泪告别。她还把董乃煌抱上了车。见到董乃煌,程文田也激动了很长时间,自从1947年的那一次分别,俩人有70年没曾谋面了,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在交谈中,董乃煌和程文田老人还留了彼此的联络方式,并要求子孙们多联系,将董家和程家的深厚情谊延续下去。
在新河县文化馆原馆长、董振堂研究者宋增贵看来,董振堂将军的家人避难到界首和当地结下了红色情缘,而董乃煌老人重回故乡,将这种情缘进行了延续,也拉近了界首和新河两地的距离,对弘扬董振堂的革命事迹、推进两地交流很有意义。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王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