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经商返乡做农业
发布日期:2016-09-12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2420次
(本报记者 杨飏 通讯员陈振强 赵颖)能干、头脑灵活……这是熟悉孙伟的人对他的评价。从17岁起,孙伟就开始四处闯荡,并走上经商路。如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
经商多年 返乡务农
今年42岁的孙伟是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人。因家乡是“十三窑”发源地,17岁时他就随父亲烧制瓦盆,并拉上架车外出叫卖,用赚来的钱贴补全家人的生活。直至2000年前后,烧制瓦盆的行业日渐萧条,村里人又做起了铅冶炼,这需要大量的旧电瓶。头脑精明的孙伟从中看到了商机,他率先远赴广州、湖南等地做起了收购废旧电瓶的生意,一做就做了将近10年。2010年,孙伟与他人合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运营车辆达80多辆,年赢利达100万元以上。
多年成功经商的经历,为孙伟投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创业资金。2015年,孙伟响应家乡政府建设“绿色银行、无粮乡镇”号召,他先期投资800多万元,在家乡琉璃寺周围流转土地1260亩,用于种植苗木。
“看,这一片种的是樱花树,有300多亩,2万多棵。这些树苗长得快,不到一年时间就变粗长高许多。”孙伟告诉记者,今年计划先出售几千棵,实现短期收益。“去年从山东引进的时候价格是45元一棵,今年估计一棵能卖到100元。”
孙伟带着记者沿基地生产路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在这片占地千亩的苗木基地里,还种植有500多亩海棠、50多亩榉树、100多亩法桐、沿路几百棵垂柳等景观苗木。这些碧绿青翠的景观树木把琉璃寺环绕其中,使整个基地的自然景观更具魅力。
深耕土地 循环发展
为更好利用土地,发挥土地效益,孙伟围绕近千亩林下空地做起了文章。
“我准备在50亩榉树林下打造一个林下生态养殖基地,计划先期投入300多万元,养殖鸡、鸭、鹅、孔雀等品种。”孙伟说,至于其他的林下空地,除了种植几百亩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外,准备把余下的空地反租出去。“这样一来,在保证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能够把空地全部利用起来,实现循环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孙伟的计划中,林下养殖的鸡、鸭、孔雀等不仅可以卖出好价钱,而且粪便既可用来肥沃林下的土壤,又能用作养鱼的饲料。“今年,我准备开挖基地里的一处水塘,养殖鱼类,发展农家休闲垂钓项目,充分把水面资源利用起来。”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琉璃寺参观游玩。孙伟据此打起了农家采摘的主意。“紧靠琉璃寺这块地有200多亩,我已经流转过来,没有种树,准备打造农家采摘园。”孙伟说,他准备在采摘园种植冬桃、冬梨、晚秋雪梨等品种,方便春节前后的游客采摘品尝。
传承非遗 带动村民
聊起做生意的事,孙伟讲得头头是道。殊不知,他还有一个生意之外的追求——传承家乡的传统艺术。
为弘扬国家非遗界首彩陶艺术,前段时间,孙伟在“十三窑”原址建造了青少年彩陶制作体验馆,并邀请彩陶制作艺人卢山保前来创作,并向青少年传授彩陶制作技术。“明年,我准备扩建彩陶体验馆;同时,邀请一些传承人过来。届时,可打造集彩陶体验、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彩陶创作培育基地,把非遗艺术传承发扬下去。”
“这彩陶看起来真漂亮,但自己动手做却很难。”近日,在彩陶制作体验馆体验的李能村16岁女孩孙晓宇对记者说,如果有机会,她希望能好好学习彩陶制作技术。据介绍,暑假期间,附近的学生、青年前来体验彩陶制作的有100多人。
“目前,这个苗木基地能常年为60多名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但这只是一部分。”下一步,孙伟打算依托琉璃寺旅游区,通过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带动更多的村民开办农家乐,扩大旅游景点,打造集吃、喝、玩、乐及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