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中药材 生活奔小康
发布日期:2016-08-29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2239次
金秋时节,在界首市靳寨乡聂马村,一片绿油油的白芍长势旺盛。站在地头的聂培培是这片白芍的主人,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大家夸她“人虽年轻,但特别能干”。
32岁的聂培培原先在太和县城一家药店打工。“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比较平淡,我的性格爱拼爱闯,总想干一份风生水起的事业。”她考察得知,近年来药材经济效益好,又得知家乡流转土地的政策好,便萌生了回家种药材的想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3年,聂培培辞职回乡,流转了200多亩土地。
“虽然我和丈夫都是农民出身,对农业生产有一些接触,但这么大规模的种植,还是头一次。”聂培培说,为降低种植风险,第一年,她将40%的土地种植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剩下的50%种植白芍、白术等中药材。“想对比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出和效益。种植中药材,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先试试看。”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由于没经验,去年雨水大时,防水措施没做好,很多白芍都淹死了。农业机械作业用电量大,我们用的是‘地老鼠’,结果电线烧掉了。”聂培培说,吸取教训后,她从亳州请来了有药材种植经验的师傅,指导如何施肥、浇水、打药、防虫害,又接上了正规安全的高压线电路。
“对于药材销售,我是不发愁的。”聂培培说,在种植初期,她就与亳州的药材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白芍需要三年长成,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头两年种植时我套种了芝麻。第三年白芍收获时,一亩地可产4000斤左右,一斤可卖30多元。白术一亩地可产3000斤左右,一斤可卖十几元。相比之下,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经济效益就差多了。”
看到差异后,聂培培扩大了中药材种植面积,压缩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如今,白芍种植面积约400亩,白术种植面积100多亩。去年,我又试钟了100多亩菊花。品种是杭州的茶菊,今年秋季即可收获,预计一亩地可产二三千斤。下一步,准备打造千亩菊花园。”
为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聂培培组织成立了金春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配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已有十几户农民,种植总面积达1000多亩。“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也可以在基地干零活,施肥工人一天80元,拔草工人一天40元。”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陈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