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蓝天、碧水、绿树——界首城乡环境整治留住“美丽乡愁”

发布日期:2016-07-21   来源:新华网  阅读:2312次  

界首市因地制宜,依靠行政化推动、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思路,统筹推进城乡综合整治,不仅让环境更美,而且让乡愁更浓。

蓝天、碧水、绿树——界首城乡环境整治留住“美丽乡愁”

蔚蓝的天空下,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平坦洁净,路两旁绿化带绵延不绝,不远处村庄错落有致,蓝天、碧水、绿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近日,记者行走在界首市城乡道路上,一幅幅绝美的画卷映入眼帘,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近年来,位于豫皖交界的界首市因地制宜,依靠行政化推动、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思路,统筹推进城乡综合整治,不仅让环境更美,而且让乡愁更浓。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的就是打造洁、净、美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逢阳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喜人变化。

蓝天、碧水、绿树——界首城乡环境整治留住“美丽乡愁”

大胆创新 由“丢垃圾”到“买垃圾”

素有全国最大废旧物品集散地和“城市矿产”之称的界首市,常常给人印象的是一个“收垃圾”的城市,且群众有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随地丢垃圾等现象,脏乱差严重,治理起来难度大、任务重。

“前些年,每遇到上面有检查,就立即开展环境大扫除,群众总习惯把垃圾能盖的就盖,能埋的就埋,能遮的就遮,能丢进沟的就丢沟里。”界首市芦村镇党委书记赵芬介绍说,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最终只是让垃圾挪了一个地方,更甚至造成村里沟塘污染,成了污水沟,臭水沟,一到夏天,苍蝇乱飞,臭味难闻。

为打好城乡环境环境综合治理这场攻坚战,界首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落实,通过由过去的“丢垃圾”到“买垃圾”实践探索,化解了农村垃圾无处去“老大难”问题。

界首市文明办、环卫等部门深入群众中广泛开展调研,最终形成了以花钱买垃圾为主要激励措施的“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处理模式。该市按照每3-5户配备1个垃圾桶,全市投放中小型垃圾桶4.4万个、垃圾箱230余个;同时,每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人员,建成全市21个社区、139个行政村1200余人的保洁队伍,并配置机动三轮车140余辆、电动(含人力)三轮车1000余辆。

此外,为强化垃圾转运工作,该市按照乡镇垃圾转运量给于财政补助。界首市还投资3700万元完成市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实现日处理垃圾286吨的能力,并投入2.25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花钱买垃圾,促使保洁员到处找垃圾、到户要垃圾,垃圾成为保洁员增收的渠道,乡镇垃圾中转站前送垃圾的像交公粮一样排队。”据界首文明办主任科员肖玉华介绍说,现在,陈年性垃圾得到彻底清除。

芦村镇原垃圾中转中心的清运工程兴德对此深有体会,“2015年,最多时,我一天能运垃圾五、六趟,镇里按每车30元标准给予补助。一个月能挣1500元左右,其他时间还可以干些农活。”

据统计,截至目前,界首市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资金达3亿元。自环境卫生集中治理行动以来,共集中清理垃圾近40万吨,拆除违章搭建5万多平方米,规范、取缔占道经营6000余处,清理沿线、沿边违规乱设广告牌6500多个、乱扯乱挂1300余处,清理沟塘河渠392公里。

依靠群众 由“群众看”到“群众干”

好政策要有好落实。如何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成为摆在界首市面前的一道难题。“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关键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让老百姓主动参与。”何逢阳说。

“最早我们带领干部在村庄里进行集中环境治理时,尽管干部们为打扫村民家门口卫生而累得满头大汗,但群众们却躲家里打麻将。” 据界首市王集镇镇长段喻介绍,政策实施之初,不少群众不理解,思想上存在很大认识偏差。

为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界首市采取了艺术化宣传、推行村规民约、典型带动等措施,从思想上转变群众观念。“环境卫生努力抓,爱护环境靠大家;我为环境来争光,碧水蓝天百花香……”这些脍炙人口的快板书通过到村巡演,很快在村民中间传播开来,触动了群众思想灵魂。很多人既出力又出钱,界首市王集镇村民彭玉川看到环境治理的变化后,主动捐资5万余元为村内添置垃圾桶。

自2014年起,界首市创新动员组织部、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残联、民族宗教局,发动党员干部、学生、个体工商户、残疾人、宗教团体等20万余人五支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每天数千吨垃圾被收集、清运、处理。

“现在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自觉性提高了,搞卫生由被动变主动了。”颍南  街道宣传委员王玲说。

界首市泉阳镇张楼行政村董庄村有一处荒废沟塘,村民经商议后将决定对沟塘进行清淤填平。同时,还把以前废弃闲置的石磙、石磨等农机具集中起来变成“石桌”“石凳”,镇政府又装上健身器材,如此以来就成了一个集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农民广场。

村民杨秀英感慨说,“以前这里一到夏天,气味难闻蚊蝇乱飞,俺这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想到村里环境会变得这样好。”如今,像董庄村一样,界首市建成已村中小广场、小游园100多个。为以前无处可去的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了谈笑、玩耍、健身娱乐场所。

此外,界首市还推行“垃圾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模式。即把垃圾清运处理等环节交给专门的清洁公司处理,既减少干部工作量又让群众很满意的“双赢”。据了解,该市18个乡镇街道均在偿试推行“垃圾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运转模式。

“典型带动、特色宣传、依靠群众、依托‘村规民约’,实现了群众‘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 思想大转变。”据界首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粱志介绍,在全市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该市环境整治由点到面,由表到里,让洁净美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村庄角落。

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界首市不仅整体环境得到了改观,还留住了看得见的“乡愁”。如今的界首,城乡变得更加整洁靓丽,以往垃圾遍地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院落、道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蓝天、碧水、绿树——界首城乡环境整治留住“美丽乡愁”

综合治理 由“单一化”到”统筹化”

“环境就是生产力,要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环境治现带来的红利,要有打造精品意识,要有登高望远站位意识,要充分体现界首人创先争优的本质。”据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介绍,界首已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锤炼干部工作作风一个抓手,把环境整治工作放在农业农村工作全局考虑,同安排、同部署,增强了工作统筹性。

据了解,界首市已高标准规划编制了《界首市村庄布点规划(2015-2020年)》,投入42亿余元对城市进行增绿扩绿,打造森林公园、颍南植物园、城市绿道、街头游园等,着力构建“精品城市、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围绕“三治三增三提升”,持续开展拆违、畅通、绿化等六项行动,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四城”同创。

此外,界首市还创新推行规划、土地、建设、环卫四项管理职能覆盖乡村,建立“周巡查、月考评、季现场会”工作机制和第三方测评评价机制,整合财政预算资金、鼓励乡镇整合涉农经费和盘活沉淀资金,强化一线部署、一线督查和一线奖惩。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界首市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界首市已经实现了农村垃圾由无人过问到及时收集转运的大转变,干部工作上也由以前疲于发动群众转变成主动服务群众,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界首城乡环境前后鲜明的变化,让在外游子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越来越多的创业务工者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告诉说,下一步,界首市将在全面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基础上,制定城乡环卫建管一体化推向市场工作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把乡镇垃圾转运和城区环卫保洁,推向市场运行,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陈振强 肖玉华 代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