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市大黄镇:小村书记的发展经

发布日期:2016-07-15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1918次  

  只要稍微得闲,界首市大黄镇史炉村党总支书记史玉华都会到村头转转。看着柏油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农户灶台上,史玉华心里暖暖的。
     “基础设施改善了,还要带领农户增收。”史玉华盘算着,要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想富,先修路

       实际上,有着十几年村两委工作经历的史玉华对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农村发展缓慢,主要是受水电路等短板制约。”史玉华说,因此要想富,先修路。
      于是,1999年,刚当上村主任不久的史玉华便决心为村民们修一条“致富路”。
      然而,资金成为横在大伙面前的一道坎。史玉华不顾家人反对,率先垂范,拿出了开饭店的积蓄,村民们纷纷响应;为了省钱,史玉华带领村民义务帮工……
      个头不高的史玉华干起活来好似拼命三郎,几天下来,手上都磨出了好几个大泡,等到一截路修完,手上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最终,在包括史玉华在内的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修建出了第一条从史炉村到大黄镇的道路。
“当时没钱,修的是土路,之后又垫了炉渣,到现在的水泥路算是第三次改造了。”指着党员活动室门外的道路,史玉华不禁有些感慨,仅这一条路在他手里就修了三次。
      村路修通了,村民们的出行方便了。两年后,史炉村两委换届,史玉华高票当选为村支书。当上村支书之后,史玉华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一步步修建一条条“致富路”,带领全村的百姓脱贫致富。
       2009年,史炉村争取到了一事一议修路的项目。后来在村民们的支持下,修通了从史炉村委会到李大小学的道路;2011年,焦庄至大黄庄的道路建成;2013年,史炉中心村到邢庄的道路建成,使得全村道路得以贯通,从史炉村村部到11个自然村都有了道路连接。

致富的领路人

      路修好了,其他设施也要跟上。
      村两委又积极争取项目,投资近800万元,筹建了各种供水设施,铺设了地下管网,把自来水引到了每家每户。
      短板补上了,村民们收入也大幅增加,不少村民甚至盖上了楼房。然而史玉华并没有满足,还不断琢摸着如何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他通过宣讲政策、积极协调,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全村实现流转土地千余亩,集中种植白竹、白芍、辣椒、药菊。
      土地流转并非一帆风顺。有个别村民,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情结,对土地流转有误解,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甚至成为流转“钉子户”。史玉华就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一个星期去了六七趟,最终村民被史玉华的执着感染,同意了流转。
与此同时,史玉华还大力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全村猪牛羊存栏六百余头,鸡鸭鹅养殖一千余只,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这些年,史玉华带领群众修了很多路,而且疏浚了沟渠、进行了农田改造,做了很多实事。”大黄镇党委书记张阳说,正是像史玉华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努力,很多村庄才焕发了新颜。
     “全村267户贫困人口624人,他们的脱贫攻坚,是村两委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史玉华说,建档立卡,驻村入户,精准扶贫,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展,他相信,到2017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出列的目标并不难。 徐风光  张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