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 产业扶贫鼓起农民“钱袋子”
发布日期:2016-05-07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1878次
随着气温的攀升,界首市邴集乡西张村天润发农场里的桃子密密麻麻挂上连片的枝头。在农场务工的村民张国亮自然要花比平时更多的精力来打理。疏果、扶枝,虽然干的仍是庄稼活,但这份工作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劳动报酬。
张国亮今年已年过六旬,妻子因为患病不能务工,家里经济较为拮据,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去年,同乡的大户在村里流转600亩地建立农场,一次性提供了30多个长期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月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且优先录用村里的贫困户,让张国亮顺利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迈上了增收、脱贫的路子。
依靠当地农业项目发展,贫困户找到就业、增收的好门路,在这方面,张国亮并非唯一的受益者。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界首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整合农委、扶贫、畜牧、林业等部门的扶持项目,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推动了一大批特色农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也加快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同在邴集乡的温阿龙,借助每个大棚一次性200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资金,在东张村流转了30多亩地建起30多个疏菜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目前已带动近100名农民脱贫。眼下,东张村借助界首市落实的扶贫补贴资金80万元,已建成蔬菜大棚400个,形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的蔬菜产业园,亩均纯收入可达1.5-2.5万元。
“2015年,界首市谋划了185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中本市配套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增收。”界首市扶贫办负责同志介绍,以邴集乡为例,目前,该乡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7万亩,全乡有近60家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从事种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无一不是优先安排贫困户或者低保户就业,使他们能在家门口打工,尽快摘掉“贫帽”。今年,该市计划继续投入300万元,确定10家专业合作社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合作社项目,同时,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支持1000名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发展“菜园式”、“庭院式”的小型特色种养业,并在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环节上提供无偿服务,切实增强他们自身“造血”功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力争到今年底,确保脱贫1.31万人,12个贫困村出列。”界首市扶贫办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该市还将积极落实年度扶贫项目,落实精准扶贫任务,开展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工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安排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