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工业转型升级的蝶变之舞

发布日期:2016-03-12   来源:安徽经济报  阅读:837次  

    新年伊始,驱车行走在界首市,只见新修建的道路宽阔平整,城市高楼林立。走进“一区四园”,车间生产热火朝天,处处呈现着工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的喜人画面。
  数据显示,2015年,界首市各项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43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6倍和3.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80家发展到2015年的250家,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11家增加到2015年的45家,2015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达23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阜阳市的22%,位居全省三类县第二、皖北第三。
  然而,令人想到不的是,10多年前,曾有“小上海”之美誉的界首市,却伴随着体制转轨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相继停产倒闭,经济发展由全省的前几位倒退至后三位。到2004年,界首财政收入只有1.09亿元,财政困难到工资常常不能按月发放的地步。
  但界首人没有灰心,经过认真调研,认为“牌子没倒,基础还在,潜力很大,贵在实干”,在短暂阵痛之后,2006年,界首市确立了“产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把当地具有深厚历史资源、较广群众基础的再生资源确立为支柱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田营、光武、鸭王、西城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不断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取加大结构优化、加快项目建设、推进自主创新,狠抓招商引资,踏上了经济发展强势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田营再生铅、光武再生塑料、西城再生铜铝和鸭王再生绳网四大省级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品牌。
  1月27日,在界首市光武循环经济产业园东锦资源再生科技车间内,笔者看到,一排排织布机上,废弃塑料经过拉丝、加弹等环节,最后织成一匹匹质地光滑、手感柔然的化纤布。         
  “化纤布在国际市场深受欢迎,广泛用于制作箱包、帐篷、窗帘,其价值是以前所产化纤丝的数倍。”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东锦资源再生科技主要从事PET瓶片、化纤长丝、短丝、化纤布、无纺布生产加工,依托园区丰富的再生塑料资源,通过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化纤短丝生产,生产的化纤布、无纺布全部出口。目前,项目已经形成年产6000多万米化纤布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额可达5000万美元。
  成立于2006年的光武循环经济工业区,是以收购、加工再生塑料为主的园区,目前年收购各类废旧塑料120万吨,初深加工80万吨,已成为是全国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从业人员4.6万人。入驻企业55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园区企业生产化纤、无纺布、雨鞋等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由收购到加工、由资源到产品的转变。
  工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界首积极推进“双改、双新”战略。“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界首工业的一面旗帜,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五年来,界首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安徽省专利申请十强县”“安徽省专利授权十强县”等荣誉称号,被首批命名为“安徽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跃居全省县市第一,五年间共申请专利384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825件;授权专利198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较“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1倍和23倍多。目前,界首省级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达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5家。“云龙”获粮机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华信药业获我市首个阜阳市“市长质量奖”,强梦科技等五家企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据了解,自十二五以来,界首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倍,跨越百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6倍,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三个台阶;财政收入增长3倍,跨越10亿元、20亿元两个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倍,跨越人均万元台阶。
  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告诉笔者:如今,界首工业具备有名气、有基础、有优势、有资源“四大”优势。既有界首制造,又有界首创造;既有界首经济,又有界首经验,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循环经济产业在同行业内遥遥领先,获得了首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涉重金属类危险固废集中利用处置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首批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等“国字号”荣誉。
   下一步,据界首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来抓,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调、转、促,持之以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界首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10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陈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