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陶庙司营村里画家多

发布日期:2016-02-26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724次  


  在皖豫交界的界首市陶庙镇,有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大人小孩喜爱学书画,整个村庄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如今,在从村里走出去的红鹰绘画创始人云晶子的带领下,这个小村庄正着力打造翰墨文化产业园,村里的农民画家也已经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创作队伍,他们一步步由乡间田头迈入艺术殿堂,用画笔描绘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小村庄走出红鹰绘画创始人

  

  近日,记者来到陶庙镇司营村,在村西一公里处,一座占地颇广的仿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被列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司营村翰墨文化产业园。走进园内,只见小桥流水,廊坊迂回,一栋栋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

  

  “这是我们的展览室,正在展览《天工开物》水墨长卷,这是正在建设的室内取景室,还原古代市井百业,建成后既可以作为影视基地,也可以让游客进行体验……”文化园创办人云晶子不在,负责人吕坤鹏一边带领记者逐个参观文昌阁、金蟾桥、万佛坛等各座建筑,一边热情介绍。

  

  翰墨文化产业园由红鹰绘画创始人云晶子创建,占地100亩,总投资1.6亿元。记者了解到,云晶子是吕云宇的笔名,1954年出生于司营村,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当代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也是红鹰绘画的创始人。

  

  云晶子主攻花鸟、山水、人物,擅长画鹰,享有“神鹰”之美誉。“红鹰”绘画为云晶子先生于三十年前独创,“红鹰”绘画风格大气、有特色,充分彰显了鹰胸怀高远的心胸和气魄,而用红色代替墨色表现出的红鹰形象更是凸现出了中国式的审美特色,在传统笔墨的表达中兼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拥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抱着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利用文化带动一方发展的考虑,2011年,功成名就的云晶子带着弟子回归家乡,创办了翰墨文化产业园。

  

  农民作画,文化园外销,小村庄走出文化产业路

  

  在文化园的画室内,几名画家正聚精会神,挥毫泼墨。一幅幅佛像、花鸟作品栩栩如生,或酣畅淋漓,或疏朗清秀,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没人介绍,大家很难相信,画出这些精美画作的大多是当地的村民。

  

  “以前在家里种地、养猪,到这里学习绘画已经有三年了,收入还不错。”村民张英正专注地给手中的一幅佛画上色。她告诉记者,自从云老师办了这个园,培养我们村里画画,我在这儿学习了不少技术,每月收入都有几千元。

  

  现在的翰墨文化园内,已聚集了司营村以及周边村庄里的70多位农民书画家,所画佛像和其它书画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农民作画,文化园负责外销,已形成年创作书画作品3万多件、产值达1000万元的产业规模。

  

  翰墨文化园的建设初衷,就是利用文化带动村庄的发展、改变农民精神生活。为了提高农民兄弟的绘画技术和兴趣,创办几年来,云晶子多次邀请知名画家、自己的学生,到文化园内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民书画家从事以画佛画龙为主的传统书画创作。

  

  平日里侍弄庄稼的村民,闲暇时写写画画,不仅照顾了家庭,还有丰厚的收入。在画室工作的村民王艳说,村民对这一行有着很高的热情,自己原先在外打工,现在来这里学画,不仅收入有了保障,也陶冶了情操。

  

  更多项目投入建设,文化村未来更精彩

  

  1月底,翰墨文化园开拍的第一部电影《家风传奇》正式开机。电影的主人公就是云晶子老先生,讲述了一位老画家年过六旬却一直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探索、追逐梦想、完成梦想的故事。

  

  记者看到,在文化园的一侧,翰墨文化影视基地正在建设中。吕坤鹏介绍说,下一步将加快影视文化基地建设进度,还将投资修通连接文化园至临界郸的水泥公路,到时周边省市的人们都可以顺利地到文化园休闲观光,依托当地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多彩地方文化资源、原生态农业基地,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产业园。

  

  现在,在司营村翰墨文化园绘画的农民已经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创作队伍,他们一步步由乡间田头迈入艺术殿堂,把“草根文化”转变成时代精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到文化园休闲观光,体味这里的翰墨清香,司营村也将因此成为一座精彩无限的文化村。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