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欧美订单到乡村

发布日期:2016-02-22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633次  

李军臣瞄准家乡优势,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办厂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王芳

    今年春节,可能是界首市陶庙镇恒吉服装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臣过得最紧凑的年。临近年关,企业又接到了一笔近百万元的真丝服装海外订单,李军臣和200多位工人只好在完成订单后再放假。虽然春节过得晚,但这也让李军臣对其返乡创办的企业有了更好的期待。
   今年44岁的李军臣是界首市陶庙镇陈平营村人,由于家中子女多,16岁时他就随本村人到外地打工。从工地的泥瓦匠、工厂的学徒工,到木材收购商,从齐鲁燕赵,到江浙沿海,之后的几年,李军臣一直在找寻着适合自己的事业。
   90年代初,国内服装生产行业日趋红火,让李军臣找到了奋斗方向,抱着学本领的心态,他赶到当时服装生产发达的浙江,进入当地一家服装厂打工。几年间,他凭着能吃苦、爱钻研的劲头,从普通工人一路做到了服装厂主管,在收入渐丰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生产、管理、销售方面丰富的经验和人脉。
   在从事工厂管理的过程中,李军臣发现,厂里工人大多和他一样,是来自外地的农民工,由于家乡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或者薪资水平较低,他们只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这逐渐让李军臣产生了返乡创办服装厂的想法:“咱自己要经验有经验,要销路有销路,为什么不能返乡创办一个服装厂,既能充分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的优势,又能让大量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军臣回到界首开展考察,发现家乡无论投资环境还是扶持政策都非常适合返乡创业,遂于2010年联合浙江客商投资2000多万元在陶庙镇兴建了恒吉服装责任有限公司。
   万事开头难。工厂建起来了,可急于求成的李军臣却高估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以致创办之初遭受了巨大损失。“有笔来自俄罗斯的羽绒服订单,本想着能够让厂子大赚一笔,没想到最后没有按合同完成,反而损失了不少钱。”失败的教训,让李军臣意识到,创业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干。之后,他用高薪从外地请来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借助当地人社部门的帮扶,对工人轮番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实践,企业经营终于迈入正规,2012年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产出棉服超过60万件,其中不少甚至畅销欧美等地区。“现在,国内服装出口下行压力不小,但我们的订单依然不断,其中有很多都是找上门的。”李军臣介绍,去年,企业年产值已达400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了超过200名群众就近就业。
   眼下,随着订单的增多,李军臣又开始筹划着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规模:“我们准备投资再建设3000-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引进一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争取让我们这个立足乡村的企业,能够赢得更多的海外大单,带动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