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薄战士 乡村送快乐
发布日期:2015-12-21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1090次
薄战士在导演拍摄乡村生活电视剧。(资料图)
今年47岁的薄战士是界首市泉阳镇大薄村农民,他还有一个在当地更为有名的身份:戏曲演员、泉阳镇小调艺术团团长。这几年,他扎根农村基层,执著于自己的草根艺术追求,自编自导自演了100部乡村生活电视剧,演过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小热爱文艺表演
薄战士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当时的乡梆剧团担任演员。剧团因经营困难解散后,薄战士跟着哥哥外出打工,在盖房子搬砖头间隙,他喜欢利用空闲哼上几嗓子。后来,薄战士和妻子刘芳返回家乡,重新操起演戏的老本行。 一次,薄战士的亲戚与邻村一户人家因纠纷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薄战士去调解,虽然使两家和解,但他想,农村类似的纠纷很多,何不把这事儿写出来,宣传宣传,让大家都能引以为戒呢!于是,他连夜写出了2000多字的事情经过,奉劝邻里之间要互相谦让,团结友好。村委会将其张贴出来后,在全村引起不小轰动,大家都认为邻里之间要礼为先、和为贵。 欣慰之余,薄战士突发奇想:现在,农村家家都有电视机,如果用电视剧的形式,拍出来让大家看,效果不是更好吗?酷暑夏日,薄战士一家老小顶着烈日下地收麦,晚上等孩子睡着了,他用心写作剧本。半个月后,终于写成了电视剧本《和睦邻里》。“由于当时啥都不懂,场景设计、服饰装扮、镜头分场等在剧本里都没有体现出来,给后来的拍摄带来了很大障碍。”薄战士回忆说。他拿剧本给妻子看,商量着花钱请镇上的婚礼录像师来拍。火冒三丈的妻子将剧本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你走火入魔啦?几亩地的小麦都没舍得掏钱请收割机,你拿钱请人拍片子!有啥用?” 尽管如此,薄战士还是顶住压力,花钱从镇上请来了录像师。可是,经过一天半的拍摄,由于不懂电视艺术,最终也没能完成拍摄任务。 拍摄乡村风情电视剧
挫折面前,薄战士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电视剧艺术。他百折不挠,开动脑筋,既当导演又任摄像,既当演员又做替身。常常是白天拍摄,晚上制作道具,熬到很晚策划第二天的拍摄计划。一个场景的制定,一个动作的设计,他都要挖空心思地想。有时,夜里突然想出一个好点子,就赶紧起床拿笔记下来,甚至一夜要起来好几次。他找来的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农民,让他们充分理解剧情实在困难,薄战士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说戏,直到他们理解剧情。一次,剧中的一个人物需要跳水,而找来的群众女演员不敢跳,没办法,薄战士定好摄像机位,自己戴上假发,替身跳了下去;妻子刘芳在剧中扮演“婆婆”,有一个镜头要让“婆婆”落泪,可是,拍了10多遍,妻子的眼泪就是出不来。薄战士急了,从厨房拿来一头洋葱,剥了皮,让妻子一口咽下,妻子顿时满眼泪花,顺利演完了这场哭戏。35分钟的短剧,拍了整整3个月,薄战士的第一部电视剧《和睦邻里》终于面世了。他在镇上搞了一个“首映式”。大家奔走相告,参与电视剧拍摄的群众演员和剧中人物原型都到了场,小小的“首映式”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家在惊异中看完了全片,并接受了教育。阜阳市的一家影视公司闻讯而来,将电视剧《和睦邻里》买走并发行。 为进一步提高电视剧本的文化品位,开拓更大的市场,薄战士来到郑州,找到河南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导演,请求给予指导帮助。老导演笑着说,“虽然你这不叫剧本,可也具有几分剧本的雏形。你是可塑之才,留在我的剧组免费学习吧。”就这样,薄战士每天跟着导演学习布景摄像、导演艺术,晚上在租来的民房里苦心翻阅书籍,总结经验。 从郑州学习归来后,薄战士对组织拍摄影视剧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加上自己在农村戏班掌握的戏剧知识和演出技巧,薄战士决定自己写剧本、拍电视剧。可是,资金和设备首先成了难题。他跑东家串西家,东拼西凑了2万块钱,添置了一台普通家用摄像机和后期编辑设备。谁来当演员呢?妻子刘芳、儿子薄小彬、女儿薄小苹成了他的首选。他与妻子商量,让她出镜表演,妻子死活不答应,说:庄稼人整天折腾这些东西,能折腾出啥名堂?薄战士告诉妻子,村里的好人好事和乡村风尚这么多,咱把这些素材拍成电视剧,不但可以弘扬社会美德,让群众接受教育,而且以后拍片出了名,咱也算实现了自身价值!妻子勉强答应了。接着,他又拉来了亲戚、朋友和村民。一台家用 DV摄像机,自己和村民当演员,就这样,薄战士的电视剧开机了。有时,一个镜头要反复拍上十几遍。 草根艺术 弘扬正能量
薄战士编剧并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苦命的儿子孬种爹》获得了巨大反响。这让薄战士更加自信,他的创作和拍摄工作一发而不可收。随后,反映丈夫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生活的《花心男人》也同样获得了成功。而通过一个村民赌博后把老婆押给别人的荒唐故事,拍摄的《押上老婆去赌博》更是直指农村赌博陋习。薄战士的电视剧针砭时弊,剧中的人物原型多出自身边的现实生活,内容都与乡村生活和法制教育有关,群众喜闻乐见,教育效果明显。 薄战士拍摄的电视剧,不少以美德教育和孝敬父母为主题。电视剧中的原型人物刘某,每当看到自己家的事被拍成了电视剧,多少有些难为情。他以前对母亲不好,弟兄几个为赡养母亲的事还发生过纠纷。可是,看了电视剧后,哥几个感到无地自容,很快转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曾是追星族的村民田健多次参与电视剧演出。他说,以前看电视里的明星很神气,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是明星了,赶集时经常被人认出来,感觉很自豪。大薄村村民王芝荣说,电视剧反映的都是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大伙看得懂,在娱乐中接受了教育。 薄战士和他的草根艺术团,多年来先后拍摄了长短剧300多集,义演近百场。他们演出的《父子泪》、《父母打工儿受苦》、《瞧!这个孬种》、《毒品害了我全家》、《和睦邻里》、《新编墙头记》等文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不仅弘扬了传统美德,营造了和谐、友善、诚信、公正的社会氛围,而且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给集镇居民和农民群众带来了欢乐和笑声。本报通讯员 杨新 张雁鹏/文 本报记者 王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