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市为贫困户寻找致富门道

发布日期:2015-10-29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549次  

  找准“好路子”,摘掉“穷帽子”。全省县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界首,早在2012年就被列为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市)。近年来,脱贫负担沉重的界首负重爬坡,不断创新方式,推动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取得不错的成绩。

有了扶贫资金,农户纷纷调结构

         界首市邴集乡东张村的温阿龙原来在外打工,2012年,29岁的他得知老家正在推进土地流转,就回乡准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然而,温阿龙积蓄不多,流转土地及蔬菜大棚等启动资金让他头疼。
         此时,界首扶贫办闻讯找到了温阿龙。当年列入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市)的界首加大了扶贫力度,决心从产业扶贫方面为贫困户寻找发财致富的门路。经过多轮调研和座谈,界首决定以每个大棚一次性补助两千元的模式,助力规模经营户从事蔬菜大棚经营,提升种地效益,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有了大棚启动资金,温阿龙有了底气,他一口气流转了30多亩耕地,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当年,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界首落实扶贫补贴资金80万,支持东张村建立400个蔬菜大棚,形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的蔬菜产业园。
         在此带动下,东张村的蔬菜种植遍地开花。目前,东张村已建蔬菜大棚2000亩,亩均纯收入可达1.5-2.5万元。农户们没有想到,原本一年一麦一豆的土地能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
       “要不是当初的那两千块钱,或许我们就没有规模经营的勇气。”不少蔬菜种植户都感慨不已,“政府给了俺扶持,给了俺发家致富的门路”。
       “产业扶贫,提振了农户的信心,也显现出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效应。”界首市扶贫办主任李春泉表示,村内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老人,都可在棚内做工,每天可增收三四十元,实现了多方共赢。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陶庙镇的王辉早年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一个儿子。既当爹又当妈的王辉还要干农活养家,生活陷入困境。在界首开展的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行动中,王辉和其他6.41万人一起被纳为重点扶贫对象。
       不多久,镇村两级干部就找到了王辉,了解家庭情况,商讨致富门路,并确定了一名村干部具体帮扶王辉。当前,界首扶贫部门和村干部们正在多方协调,准备为王辉办理土地流转手续,让他通过规模经营脱贫致富。
       这种一对一的帮扶得益于该市推广的精准扶贫方略: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2014年开始,界首通过系统摸排,实现了建档立卡的动态管理。
        为了针对性帮扶,界首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铺设“滴灌”的“管道”。辖区139个村的贫困户(除五保户和低保户外),分别由包村帮扶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的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2014年,界首实现脱贫人口1.1万人,脱贫率17%。从目前进展来看,今年脱贫1.2万人不成问题。”李春泉表示,下一步,界首将继续在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整村推进、因户施策上下功夫,为贫困户寻找更多的致富门道,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房海峰 实习生 彭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