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8-20 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605次
(图为:界首市光武循环工业园安徽天之锦织造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近年来,乡情召唤,政策引导,阜阳市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回家创业——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朱贺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文/图
夏秋之交的皖北大地,创业大潮涌动。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阜阳农村出现了新景象:一大批外出进城打工的中青年农民工纷纷回到自己家乡办厂、开店、搞农业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创办家庭农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打工潮”逆变“创业潮”
近日,记者在界首市光武循环工业园安徽天之锦织造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缝纫、卷纱、打包……百余名工人在流水线前繁忙操作,构成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画面。
“现在订单比较多,得抓紧生产。”公司总经理徐常钧高兴地说,公司成立三年来,规模和业绩发展很快。2014年,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创利税1500万元。同时,企业为180多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企业经营得如此红火,在徐常钧看来,返乡创业这条路无疑是走对了。
1996年,从部队复员的徐常钧,曾在太和县西药公司从事药材销售。没干几年,外出到江苏无锡从事7年纺织品营销。在此期间,他熟练掌握了纺织品加工销售业务技巧,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并赚下了丰厚的创业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家乡的眷恋促使徐常钧产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
“谁也不愿意一直在外漂泊着,再说咱要经验有经验,要资源有资源,自己办厂应该没问题。 ”2011年底,在光武镇举办的一次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上,徐常钧了解到当地政府就返乡创业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便毅然作出返乡创业的决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徐常钧拿出所有积蓄,又通过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筹齐了创业资金,于2012年1月在光武镇创立了安徽天之锦织造公司。为走在行业最前端,他又筹集5000万元购置最新的生产设备,让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徐常钧由外出打工到返家创业,在当地只是一个缩影。同是在外打拼辗转回乡发展的阜阳颍州区三合镇农民工刘涛,打算在老家投资集垂钓、赏花、养殖为一体的农家休闲山庄。他说,项目3月份就落实下来,需要300至500亩土地,投资1500万元。谈到在阜阳创办这种时尚的休闲山庄,他说:“自己出去旅游,发现这种模式非常适合现代人休闲,工作了一周,带家人出去走走,既吃到农家饭,还能垂钓,会比较放松。 ”
“好政策”催生“强磁力”
“2008年前后,阜阳市开始呼唤在外事业有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靠的是家乡‘温情’。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优化环境,以及城市自身的发展,催生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磁石’。”阜阳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玄机。
对此,颍泉区宁老庄镇的凡登波感触颇深。凡登波曾在浙江台州开诊所,2008年回到家乡做起了冷冻食品生意。2014年春节,凡登波决定与亲戚合伙出资创办食品企业。几经考察,凡登波选中了颍东经济开发区。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物流方便,三是有大批标准厂房。 ”凡登波说,他开始创业,有标准厂房作为企业“孵化器”,省去了大笔建厂资金。最终,凡登波租下了颍东经济开发区一栋30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安徽省皖美食品有限公司,仅半年时间,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上千万元。
“在办厂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提供了大力支持。”凡登波介绍,他办理贷款,政府财政贴息给他补助了25%,颍东区市场监管部门去年年底还提供免费质检。
据了解,近年来,阜阳市在实施 《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等政策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5个方面列出26条扶持政策,为给返乡人士搭建创业平台。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了一批标准厂房,并在一定期限内免收企业租金、物管费、卫生费等,适当减免水电费用等。
颍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郝红娟介绍,颍东经济开发区除了标准厂房外,还有科技研发楼、职工宿舍、多层及单层厂房,方便企业在此投资兴业。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78家,建成投产116家,其中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占了近半。
据阜阳市人社局的统计数字,至2014年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累计达到3.2万人,创办经济实体19356个,个体经营者达到10540人,创办企业2048个,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2606人,其他形式创业4182人。
“创客族”创出“共富路”
“在家门口打工,既能和孩子、老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工资待遇又不比外面差,真是好! ”近日,30岁的界首市城郊村民孙春英,结束了十多年外出打工的生活,来到本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公司上班,成了“家门口”上班大军中的一员。
孙春英告诉记者,这几年,家乡发展得很快,工厂企业又很多,有很多好岗位可以选择,有技术的工人每月基本上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
据界首市经信委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界首市不断整合资源,聚集产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和发展了界首经济开发区和田营、西城、光武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区三园”及6个乡镇工业小区,为返乡创业者搭建了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目前,全市像孙春英一样在家门口上班的农民有6万多人。此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实实在在的资本,还带回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引来了人才、市场和上下游项目,对形成投资项目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以一园三区为例,目前该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家,形成了以城市矿产、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休闲渔具为主导的六大产业板块。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阜阳市召开“返乡创业新星”经验交流大会,“返乡创业新星”所从事的行业门类包括现代农业、服装、食品、工艺品、包装、制造、商贸、电子、纺织等10多个行业,其中涉足现代农业的最多。
据阜阳市人社局统计,在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新形势下,今年全市新增1.6万人就地就业、近千人返乡创业。目前,全市外出农民工累计返乡创业9.1万人,创办经济实体5万多个,带动就业8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