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市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发布日期:2015-08-20   来源:阜阳日报  阅读:565次  

 活动丰富多彩、品牌初具影响、产业方兴未艾  

( 本报通讯员 王雨 王海涛近期,界首市第二届“激情广场”舞蹈大赛在该市世纪华府公园广场如火如荼举行。此次大赛历时3个月,有5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直接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每场比赛都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创近年来新高。
    本届广场舞蹈大赛只是界首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界首市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为城乡群众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欢乐、温馨的文化生活氛围,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群众唱主角城乡文化丰富多彩

    “我市现有影剧院、文化广场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26个。2009年底,占地15亩,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市15个乡镇分别建有文化站和‘农村图书网点’,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实现市、乡、村三级网络文化共享。”界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肖殿中介绍道。
    伴随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界首市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唱主角,文化惠民活动遍及城乡。“近年来,每逢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我市都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大家演身边事、唱身边人,既热闹又喜庆。”界首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如去年以来的“和谐之春联欢晚会”“庆国庆诗歌朗诵会”等节庆活动阵容庞大、质量较高,参与的群众演员及观众多达10万人次。
    民舞踩街、戏迷擂台赛、斗鸡比赛……从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五,每年界首全市性的“红红火火过大年”广场文艺调演精彩纷呈。新春文化活动的余韵刚散,“文化三下乡”的锣鼓又敲打起来。围绕“一台大戏、一次活动、一场电影”的文化民生工程,界首市文广新局组织剧团走进乡镇、农村,开展巡回演出;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送文艺演出进乡村活动,把文化生活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
    界首彩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场所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群众达6万人次。
    近年来,界首市先后组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阵地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如“殷小溪书画作品展”、“界首剪纸精品展”等,深受群众欢迎。

                  特色出品牌 文化活动百花齐放

    “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年来,我们依托乡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化张力、独特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造‘一镇一品’。”肖殿中介绍说,目前,砖集书画文化之乡、泉阳民间小调艺术之乡、光武民间传说之乡、王集魔术杂技之乡、任寨曲艺文化之乡、田营民间彩陶文化之乡等均已成为界首文化品牌,在皖北地区初具影响力。
    创办达22年之久的颍南街道“周末大舞台”,每周六、周日都举办戏迷演唱会。演出形式有小品、渔鼓、街舞、豫剧等,将传统与时尚并存,民俗与流行共生,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不息。界首市戏迷协会会长王继林告诉记者:“‘周末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是我们的口号,来此登台表演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群众。”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苗湖书会”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山东、河南等地的曲艺艺人纷至沓来,聚集在任寨乡的苗湖村,说新书、唱新词。泉阳镇的“薄战士民间小调艺术团”更是界首的骄傲,团长薄战士不仅能唱能演,而且能编能导。该艺术团拍摄制作的《人民的好所长》、《毒品害了我全家》等400多部电视单本剧和戏曲电视连续剧,鞭挞了丑恶现象,弘扬了社会正气,深受观众喜爱。

                  产业促发展 文化强市提升软实力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的支点。界首市把鼓励、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在众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围绕彩陶、剪纸的文化产业正在做大做强,生产销售日益扩大;全市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已拥有专业艺术团体63个,从业人员达850人,经济效益连年攀升。
    与此同时,界首市不断打造一批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界首彩陶《刀马人》,歌颂了界首彩陶的兴衰、传承与弘扬;根据阜阳、界首两级市委关于宣传学习“村支部书记鲍振平同志先进事迹”的决定,创作大型豫剧《鲍振平》,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迷茫》、《夜话》等一系列原创精品小戏已创作完成,准备搬上舞台。
    “近几年,我市先后引资兴建了翰墨文化园、雅美家俬工艺品、伏羲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肖殿中说,在不远的未来,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界首文化产业竞争力,构成文旅互动、文旅相长、文旅共荣的产业发展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