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变废旧电瓶为宝藏的“界首魔法”

发布日期:2015-06-08   来源:江淮  阅读:966次  

 

 

 

 

变废旧电瓶为宝藏的“界首魔法”
  
  ——界首市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发展纪实
  
  何逢阳/文


  
  一千多年前,界首的群众就开始了用铅做釉烧制陶器。改革开放后,陶器逐渐被塑料及金属制品替代,当地群众在人均三分田的困境中把目光瞄向了铅冶炼,“一口锅、一把柴、家家户户炼起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
  
  面对这一群众基础深厚、市场需求旺盛、而存在环保问题的产业,界首市委、市政府遍访国内同行先进企业,反复分析论证,决定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使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破茧成蝶、涅槃再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的闭合式产业链,催生了一座丰富的“城市矿产”。目前,田营园区年回收废旧电瓶45万吨,通过冶炼加工生产再生铅33万吨,可每年为国家节省3000多万吨铅矿石,相当于少建了10个大型铅矿开采企业,使我国铅自给寿命由10年延长至50年。
  
  把环境友好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选择
  
  从全国层面看,田营园区通过建立废旧电瓶回收体系和加工环节的集中治理,实行园区化开发利用,可有效降低散落在全国各地废旧电瓶的面源污染。田营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和生态链,进来的每一只旧电瓶被吃干榨尽,出去的每一只新电瓶绿色环保可回收,“三废”做到了达标排放。同时再生铅与原生铅相比,综合生产成本可降低38%,节能减排50%以上。以田营园区目前的回收量和加工量,每年可节约原煤量11.96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43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1万吨,减少废渣产生量1000万吨,推动了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量。从自然生态方面来看,近年来界首市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治理沟塘水面1000余亩,使园区内外纵横交错的沟塘水面连为一体,恢复原有自然生态水系,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对园区内公共地段实施绿化,通过加密、补栽、新栽,新增绿化面积1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乔灌结合、四季辉映、点线面交织的全景式生态园林,同时园区外围四周规划栽植了近8000亩的生态防护林,在园区与周边村庄之间构建了一道绿色屏障,形成了远看像森林、近看是园林的效果,增加了碳汇总量。园区外郁郁葱葱,园区内花草掩映,沟塘碧波相连,道路宽阔洁净,一个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园区正在快速成长。
  
  把污染防控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
  
  践行绿色发展,需从控制污染源头、切断扩散途径、提高工艺水平入手,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对照《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和《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新上和技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园区内的规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达到二级水平,确保田营园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处于行业前列。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000吨,处理固废能力达15吨,使园区企业废水、废弃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其中污水处理厂被纳入国控企业,做到在线监测数据适时上传。加强日常监督巡查。园区成立环保中队,管委会抽出专人全力配合,加强日常监测,实行24小时动态巡查,扩大在线监控安装范围,并加大处罚力度,对偷排乱倒行为“零容忍”。开展专项治理。每年都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针对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开展1—2次专项行动,通过制定方案、现场指导、停产整改、强化督查等措施向污染宣战,对违法企业坚持重拳出击,约谈、罚款、拘留并举,努力为园区职工和周边村民创造一个天蓝、水清、草绿、地净的生产生活环境。
  
  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源头活水
  
  田营园区通过工艺革新、装备提升和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市场准入,努力打造再生铅产业的升级版,重点实施“双改两新”战略。
  
  “双改”是指园区骨干企业华鑫集团的技改和改制。华鑫集团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废旧蓄电池回收和冶炼加工,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再生铅加工企业,2013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在改制方面,打破华鑫集团过去松散型的组织架构,成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公司,于2013年完成了改制任务;在技改方面,项目总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400亩,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拆解和冶炼生产工艺,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智能化清洁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再生铅准入条件》。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主体基本竣工,配套设施正在推进,预计5月底可建成投入试生产。项目全部竣工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超200亿元,税收10亿元,每吨成品铅可节能30%以上,减排50%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渣铅含量有由过去的6%—8%稳定降低到1%以内,华鑫集团将继续引领国内再生铅冶炼行业的发展潮流。
  
  “两新”是指园区所有极板及蓄电池企业实施“新工艺、新产品”战略。新工艺是指极板生产的无镉化、自动化和外化成改成内化成工艺,是铅蓄电池企业围绕节能环保和行业准入而实施的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通过实施内化成改造,优化了生产流程,每只电池可降低成本5%—10%,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节水80%,削减酸雾排放70%,铅尘铅烟的处理更加到位、更加环保,满足清洁生产二级以上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14年总计投入资金7.5亿元,园区6家铅蓄电池企业新工艺已全部改造完毕,清洁生产达到一级水平。新产品,就是变单一的生产电动助力车电池拓展为汽车电池、储能电池和通讯电池生产。园区企业新能电源生产的“王品”电池出口到欧美市场,深受客户好评。“双改两新”战略的实施,使园区再生铅产业的冶炼和深加工技术、装备、工艺、管理等方面提升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
  
  把文化引领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田营园区企业经营者加深了对铅的用途及危害的认知和把握,不仅掌握了加工增值的方法和技术,也总结出了一套防范铅污染和危害的方法及对策,做到了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形成了“务本、兴业、创新、责任”的绿色文化。突出抓好环保文化。设置公共宣传牌和环保文化墙,制作环保专题片,加强对一线员工人的环保、安全培训,开展养成教育,规避铅对人的危害,培植环保文化。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调动公众参与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公益活动,营造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突出抓好管理文化。园区所有企业推行“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除、素养、安全,使企业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作业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突出抓好创新文化。围绕着科技创新,园区各企业都组建了创新团队,计提专项经费用于研发,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不断革新,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三级研发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工艺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园区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创新型企业2家、已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批组建安徽再生铅产业工程中心1个,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协议8家,共聘请环保、冶金等有关单位16位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已获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00多项,园区的整体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作者为界首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