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小伙在异国他乡展现中国军人风采

发布日期:2015-06-01   阅读:900次  

  5月31日,在西非马里加奥度过254个日夜的朱子平和战友们一起,离开了那片恋恋不舍的红土地,在光荣完成维和任务后,回到了祖国。归国前夕,朱子平被维和部队评为“维和之星”,并同170名战友一起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这名家在界首王集镇的“兵王”,从理发师到特种兵,在完成自身蝶变同时,也成了一个励志典型,获得了一枚枚荣誉奖章。

                                                       父亲熏陶,理发师怀揣“军旅梦”
  
  出生在界首王集镇朱草寺村的朱子平打小就非常向往军旅生活。
  
  父亲朱付宣在1977-1982年间,曾在北京军区某警卫连度过了5年的军营生活。1982年,朱付宣回到王集,但军旅生活依然历历在目,1990年9月,儿子朱子平出生了,朱付宣寄希望儿子能有所建树,经常给他讲军营的故事。
  
  从小接受部队生活教育和熏陶的朱子平,对军人职业有着别样的感情和热爱,一直渴望着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接受锤炼。
  
  初中一毕业,朱子平就报名参军,可因为年龄太小,没能如愿。随后,他到阜阳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美容美发,毕业后从事理发行当,经过三年打拼,朱子平成为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理发师,收入相当可观。
  
  正当周边朋友和家人认为,朱子平或许能在理发生意上有一番作为时,朱子平再一次报名参军,并于2008年12月圆了自己的“军旅梦”。
  
  “当兵是我一辈子的梦想,虽然理发生意不错,但我从没放弃当兵的梦想。”时隔多年,朱子平依然认为自己当时的选择是对的,“找到了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7年磨剑,魔鬼训练铸就“特战精兵”
  
  进入沈阳军区某红军团时,接兵干部得知朱子平有理发特长,就表示朱子平也许能进机关。“要去就去最苦的地方,不当一线兵还有啥意思。”朱子平主动要求去一线锤炼。
  
  最终,朱子平如愿被分到了沈阳军区某红军团素有“魔鬼训练营”之称的特种作战营。怀着满腔激情,凭借着多年锻炼的良好体质,朱子平初到部队就表现出过硬素质,被所在团评为优秀新兵。
  
  新训结束到连队后,朱子平面前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擒拿格斗、特种兵障碍,四百米障碍……特种兵的训练艰苦而丰富,不到一年时间,朱子平就熟练掌握了9种营属火器射击技能、特战专业素质突飞猛进,作为唯一一名新兵入选了团特战尖兵集训队。
  
  在之后的一年多里,朱子平荣获1次团嘉奖,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作为连队“第一人”选派进入到师教导队学习;学成归队,他又先后参加全军特种狙击手比武,获军区“特战尖兵”、“优秀狙击手”等称号……
  
  晋升士官后,自信自强的朱子平并未自满止步,依旧坚守“要做就做最好”的座右铭,用固有的执着与坚持,苦练本领,拼搏演兵沙场。
  
  “付出就有回报,拼搏才能成就梦想。”说起昔日训练岁月,朱子平说,“即要比武能夺冠,更要战场能打赢,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而当班长更要带出能打赢的战士……”
  
  朱子平带领全班战士苦练特种作战、战术技能,在2013年军区组织的大型演习中,他所在的班被评为“演习先进班”,他个人也被评为“演习先进个人”。
  
载誉而归,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2014年,练就一身业务本领的朱子平再次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当时,沈阳军区要组建第二批维和警卫分队。得知消息的朱子平立刻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可是领导不同意:连队骨干,放出去太可惜。
  
  “当兵就渴望战火洗礼,这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本色。”朱子平意念坚定,他说服了连队领导,后又找到团领导:“首长,让我去吧,警戒执勤咱没问题,没有任务的时候,我还能给战友理发。”
  
  最终,团领导同意了,朱子平成为一名光荣的维和战士。去年,朱子平和战友们一起到了西非马里这个气候炎热、战乱连年的遥远国度。在那里,他和战友们一起战酷暑、斗烈日,个人先后站岗值勤1000多个小时,外出执行任务6次,经受了大规模暴力游行、火箭弹袭击、可疑人员渗透等生死考验10余次,展现了过硬素质,锤炼了坚毅品格。
  
  今年初,马里加奥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暴力游行,4千名情绪激动的群众手持木棒、石块,连续十多次冲击着朱子平所在中队把守的营门哨位。
  
  身为哨长的朱子平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身后是联合国的维和营地,作为中国军人后退一步,丢的不只是一个哨位,更是祖国的形象。面前是情绪失控的民众,作为维和部队,更不能对普通民众动武。
  
  “绝不后退一步,也绝不妄用武力。”于是,他和全班战友虽然全副武装、真枪实弹,但只能用防暴盾牌防护自身安全。之后的4个多小时里,石块在蓝盔勇士们的盾牌和钢盔上留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纪念”,却没能让他们有丝毫退缩。事后,联合国总部还专门照会中国外交部,称赞朱子平和战友们“表现一流、堪称完美”。
  
  因为维和部队营地没有理发店,朱子平主动挑起“理发”的担子,闲暇之时,他就拿起剪刀给身边战友理发。久而久之,朱子平的理发技术出了名,就连外军指挥员都慕名而来。在加奥的250多个日夜里,朱子平共为身边战友、外国友人理发1300余次,被东战区最高民事长官弗朗西斯科亲切地称为“马里第一剪”。
  
  归国前夕,朱子平被维和大队评为“维和之星”,并同170名中国警卫分队的战友一起被授予了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这是对我维和经历的肯定,未来我会更加努力。”朱子平说。
  
家人: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昨日,当得知儿子从马里载誉而归后,朱付宣很激动也很欣慰。“平平是个争气的孩子,这次为阜阳、为界首争了光,我脸上也有光彩。”朱付宣说,在马里的日子里,自己和家人无刻不在思念儿子,经常从网上、电视上看维和警卫队的新闻。
  
  “那里战火纷飞,说不担心是假的,但儿子既然是一名战士,就应该也必须到最危险、最需要他的地方去。”朱付宣说,今年25岁的朱子平,在家里排行老小,早些年有些宠他,参军锻炼后,性格有了很大变化。
  
  “以前每两年才能回来一次,一次比一次变化大,看到这里,家里人都很欣慰。”朱付宣说,平日里,朱子平也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叙叙,学车了、练新技能了……每一个话题,他们都能说上很久。
  
  “儿子取得这些成绩很不容易,我们之前没有拖他后腿,之后也不会。”老军人朱付宣言辞坚定,希望儿子全心全意地在军营里训练,练好本领,报效祖国。  (颍州晚报记者徐风光  通讯员 金果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