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界首:土地流转激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15-05-12   来源:江淮  阅读:737次  

界首:土地流转发新活力

 

  位于皖西北边陲的界首市,是一个耕地仅有58万余亩人均不足8分地的县级市,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向土里“淘金”,极大激发农业发展的新活力。

 

  芳菲四月,繁花似锦。漫步于界首市的乡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的田间路,一块块齐整的麦田,间有高标准农业现代园、郁郁葱葱的苗木林,处处透露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勃勃生机。

 

政府支持 土地流转空前推进

 

这几天,界首市邴集乡振海新型经济植物产业示范园里,工人们正忙着移栽苗木,笔者看到基地大棚里长满了红绿绿名贵苗木,其中不乏有金叶刺槐、紫叶红栌、金叶水杉、红云紫薇樱花等二十多个国内销售紧俏名贵品种。 

 

示范园法人代表胡仲华指着一棵冒绿的树苗高兴地告诉笔者:“别小看这一棵美国紫叶红栌小苗木,长高后一棵就可卖到2000多元胡仲华说,能在很短时间流转这么多土地这真是多亏了政府和村干部支持。

 

  在当地政府引导支持下,振海新型经济植物产业示范园20139月一期投资1000多万元,一举流转土地2600亩,建成了国内先进的新型经济植物产业示范园。目前,苗木园景观林木长势良好,预计明年出苗500多万株,公司总产值达到1个多亿。

 

     多年前,界首市农业存在土地零散、产出率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农业发展,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问题导向,在确保群众“五不失”(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不失落)的前提下,界首市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奖补资金使用和评审办法》等文件。同时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设施农业、流转大户、经营主体进行奖补。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积极性。2014年,兑现土地流转工作奖金52万元、规模经营补助资金470多万元。

 

 目前邴集乡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全乡3.2万亩土地中已流转2.4万亩,其中流转1000亩以上的大户2家、100亩以上的大户49家。该市农委负责人介绍,“现代农业园之所以发展快、上规模、出效益,是政府引导和支持所结的硕果,从规模土地流转--技术培训--惠民项目资金注入等为农民搭建了一个致富平台”。

 

土地流转规模推进,让农民得实惠。“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让,农户土地流转的租金由前几年的每亩不到600元,增长到800-1000元,有的高达1200元。”界首市农委副主任李超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既得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实现就地就业而成为“双薪”族。 

 

据调查,目前,界首50亩以上连片经营大户常雇人员近9000人,日工资30-100元,既激发了规模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又带动了农民在自己“承包地”上打工的积极性。

干部引导 吸引能人大户积极参与

 

在光武镇种植大户齐岗1000多亩小麦示范田里,风吹麦浪,碧波万顷,煞是喜人。齐岗高兴说:“再过十多天小麦就可获丰收了,照这样的天气,亩产600多公斤一点不成问题,又是一个丰收年。”

 

种植大户齐岗和妻子早先一直在河南等地从事种植业,他具备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经验、资金、技术等优势,后来,在当地镇、村干部引导鼓励下,返乡进行规模流转土地2000多亩,进行种植粮食、山药、苗木、中药材等,一举成为界首市远近闻名的土地流转大户2014年,他荣获全国种植大户称号。

  

   齐岗的成功只一个缩影,像齐岗这样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户,在界首市农村不断增多。截至目前,该市58.1万亩耕地中,已有25.5亩规模流转到农业大户和能人手中,千亩以上大户15户,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有1200多户,从事着18.5万亩规模农业种植,占耕地面积的31.8%,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经营,正给界首农业农村带来巨变。

 

 为加快推动规模土地流转,界首市实行“干部引导、能人参与、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对有能力、有技术的村级干部,该市鼓励他们先行示范引导。呈献出既有租赁、转包、互换、转让等传统方式,又有“整村推进”、托管、入股等新的形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致富。

 

   同时,为带动社会能人参与,该市还实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流转主体,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举办“界首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土地流转暨规模经营专题培训会和专题讲座,对土地流转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专题辅导,并组织流转大户赴山东寿光、安丘等地开展产业对接培训,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规模经营主体。2014年,培训新型规模经营主体2000多人次,为土地流转的能人参与,市场化运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5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741家,家庭农场424家,种植大户1536家,总种植面积达25.5万余亩,培育出国家级示范社6,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阜阳市级示范社31家、示范家庭农场8家。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家,2014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5亿元,增速达50%以上,居全省首位。

 

创新机制 为土地流转保驾护航

 

“你不能冒险去流转土地,这1800多亩地光租金每年就得100多万元,这万一赔了可咋办……”光武镇返乡大学生刘大卫笑着说,在土地流转的当初,他父母及家人曾极力反对。

 

该市农委负责人介绍,在流转大户耕种前,农民为保护利益,一般要求“先付钱,再种田”,而流转大户每年的租金投入就需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一旦有自然灾害,或技术管理经验不足,就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不高,不赚钱甚至有赔钱现象。

 

在土地规模流转过程中,为减少大户的风险,消除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界首市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先后制定《创新金融服务化解经营风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和《界首市提高土地流转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探索实行保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贷款,财政补贴保费、贴息等银企直通等融资模式。开展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试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投资公司运行机制,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着力解决规模经营大户贷款难、自然风险大等问题。截至今年3月底,该市规模经营主体参加补充保险已达6.4万亩,财政补贴保费148万元,发放保证保险贷款1555万元、保单质押贷款547万元。

 

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该市还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农民承包地块、面积、空间位置、权属证书落实到户,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为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该市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创建界首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设立市、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目前,界首市土地流转工作呈“五化”特点、实现“六收益”“五化”即流转形式多样化、支持政策系统化、种植模式高效化、经营方式产业化及增收途径多元化;“收益即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经验积累、群众参与支持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优化了产业结构,创新了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14年,界首土地流转带动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农投入6.1亿元,投放涉农贷款16亿元,2014年,界首市小麦、玉米单产双超千斤,实现“十一连丰、十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增幅为13%。(陈振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