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5-05 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1034次
■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代艳中本报记者 安耀武 文/图
每天早晨, 50多岁的任开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卫生打扫一遍,再把垃圾倒进门口的垃圾桶。老任告诉记者:“以前,垃圾只能随意倒,风一刮弄得遍地都是。现在家家户户大门口都有了垃圾桶,再也不用为倒垃圾发愁了。 ”
芦村镇任庄村70多户人家,门口都有垃圾桶,不少村道边还建有垃圾池,镇里有垃圾站和大型垃圾车。芦村镇负责人介绍,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垃圾“无处倒”问题,去年,该镇投资280多万元,新置了1000余个垃圾桶,建了155个垃圾池,配备了1辆大型垃圾转运车、12辆小型垃圾清运车,并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0多万元,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建立了覆盖全镇的垃圾收集网络。
去年以来,光武镇投入640万元新配备垃圾车14辆、垃圾箱200个、垃圾桶2000个,每月收集转运垃圾近千吨。 “只有把垃圾处理设施建齐,做到垃圾全收集,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垃圾无处倒’的难题。 ”界首市文明办负责人说。
垃圾能定点收集了,可谁来清运?谁来管事?这是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
界首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在乡镇组建了专职环卫保洁和志愿服务两支队伍,按每500人配备一名清扫、保洁人员的标准,全市组成1380余人的环卫队伍,解决了“有人干事”问题。尤其在乡镇、村级,保洁工作第一次有了“正规军”。
顾集镇农民贾善银当上专职环卫工后,每天天不亮便骑着三轮车,来回巡逻,打扫卫生。他告诉记者:每天早起镇里都派人检查,干得好有奖励,不好则罚款。
村民感慨说,自从村里有了专职保洁员,环境卫生变了样,也带动大家自觉保持卫生整洁。 “以前村里搞卫生清洁活动,但很难长久。现在,交给社会办,既减少了干部工作量,也让群众满意。 ”顾集镇党委副书记张剑男介绍。自2013年6月份,顾集镇通过政府引导、个人自愿方式,成立垃圾治理公司,走市场化路子。政府购买服务,群众积极参与,提高了群众环境意识,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整治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难题。
界首市坚持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保障。市文明办同志介绍,为确保“有钱办事”,该市整合财政预算资金、鼓励乡镇整合涉农经费、盘活沉淀资金,发动群众参与,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据统计,2014年,该市财政按人均不少于30元的标准,投入资金2215万元;2015年,整合秸秆禁烧、“三线三边”治理、市容环卫等资金,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专项预算达6000万元,已拨付1873万元。同时,各乡镇因地制宜,任寨乡整合小型农田水利、一事一议、土地复垦等资金160余万元;代桥镇盘活土地复垦沉淀资金150万元,对县道030代东段进行绿化、亮化改造。
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要长治久美,关键要群众参与。市文明办负责人说:“为避免‘干部干、群众看’,我们通过推行村规民约,向群众收取一定的卫生费,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该市由村民商定卫生保洁标准和细则,并相互监督;同时,向村民收取环境卫生费,用于村内专项治理,缴纳标准由村民议定,推荐群众代表监督使用。
“向群众收取环境卫生费的真正目的不是筹资,而是为了引起群众的重视,提高他们参与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识。毕竟,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 ”文明办负责人介绍,芦村镇按每户每年18元,已收取3万多元;田营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已收取近18万元。目前,全市推行村规民约的村达60%以上。该市还引导大户、能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治理。王集镇彭玉川等人主动捐款 5万元购置垃圾桶,出资10余万元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