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看界首

张强52岁再创业“调味”精彩人生

发布日期:2015-01-29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1088次  

  49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52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57岁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
  
  张强的答案是——49岁的时候,他担任沙河集团法人;52岁的时候,他黯然出局,开始研究食品调料剂;57岁的时候,他成为新的事业有成者。
  
  62岁的时候,张强一切都还不确定,他能确定的是强旺调味食品公司还在扩张。
  
  一路顺风顺水,51岁时遭遇“重创”
  
  1969年,张强被安排到界首化肥厂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他因能力出众,被调到物资供应部,负责煤炭的调运工作。
  
  那时,张强干劲十足,每天凌晨一点出发,到汽车调度室排队等车。也就是这段时间,张强与汽车总调室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工作积累了人脉。1978年,界首化肥厂建立汽车修理厂,张强被任命为厂长。两年的时间,张强以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汽车修理厂经营成界首“头牌”。
  
  1981年,化肥厂又建立了特种灯泡厂,专为汽车生产灯泡,张强被调去担任厂长。经过多番打拼,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亚集团,成为该集团董事长,并于1999年兼任沙河集团法人。
  
  可沙河集团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张强在公司失去了自主权,财务、人事方面皆不独立,整天郁郁寡欢。无奈之下,2002年张强离开沙河,回归东亚集团。但此时张强已51岁,唯一剩下的就是东亚集团一间10多平米的办公室。
  
  52岁再创业,他独钟情调味业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4年,张强和朋友陆杰一起研发食品调料剂。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再夺回来。于是,他寻找市场空白点,开始打起调料的主意。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而作出的决定。“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经验让一个年过五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
  
  当时,张强走访了浙江、福建等地,发现中国缺乏美味又健康的功能性调料。于是,他从网上查询了国外的一些资料,提出了要研发“立体复合调味料”的想法。
  
  没有厂房,10多平米的办公室就成了生产车间;没有人手,就靠张强和陆杰两个人,两双手;没有设备,张强就去废品回收站买淘汰的食品加工机械,再加以改造,制出“全国第一台调味品包装压片机。”
  
  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张强意味深长地说:“有种从天堂掉入凡间的感觉。过去出门,我都是坐轿车,而再创业时,为选食材,我只能挤火车和大巴。这还算不了什么,为做出美味调料,我和朋友整天熬夜做试验,尝味道。”
  
  2005年,张强和陆杰两人的小作坊,迎来了第一笔生意。一位台湾客户发来邮件,订购了52吨立方体调味品,价值72万元人民币。腰包渐鼓,张强便开始招兵买马,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初具雏形。2009年,公司迅速发展,张强身价暴涨。
  
  不顾反对,他用重金给企业“换血”
  
  多年来,技术是张强的立身之本。2009年10月28日,公司投入3600万元,启动一期工程,全面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招收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人才。
  
  “3600万元中有2千万用于建设研发中心。”张强说,由于投入过多,起初公司的领导层一致反对,可张强却坚定不移。“科技含量低,产品可以被他人复制。而掌握了技术,你则会走在他人前面。”顶住压力,张强联合了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建立了科技研发中心,请专家帮助他们完善技术、研发新产品。
  
  目前,公司年产值过亿,拥有100多项产品专利,产品远销非洲、欧洲。不过,张强对工作的付出,却让老伴抱怨不已。张强妻子笑说,62岁,大多老人在享受生活了。可张强太忙,没时间抱孙子、孙女。老张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看书、管理公司。颐养天年,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词汇却不属于张强。
  
  不服老,他要继续研发功能性食品
  
  为了更好地促进研发,2014年10月28日,公司投入1.7亿元,从意大利引进三条调味品生产线,针对不同年龄段,做出更多健康食品。张强说,生产线一引进过来,公司就承办了安徽省盐业公司项目,让盐既低钠,又健康。
  
  如今,在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你经常能看到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兴致勃勃地跟工人交流的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张强。“你看我头上的白发不多吧,因为我腿勤,心不闲。”张强笑着说,谁说他老,他都不愿意,未来,他还要继续研发功能性食品。
  
  创业路上,需要勇敢者
  
  “在失败面前,至少有三种人:一种人,遭受了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此为无勇无智者;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仅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常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而无智者;另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卷土重来。这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常常莅临在他们头上。
  
  我们要做第三种人,正确对待失败,敢想敢做,马上行动。既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胆量,又要有谨慎务实的作风。凡事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颍州晚报记者徐睿 戴文学 实习生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