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支书”鲍振平:40年燃尽生命为“三农”
发布日期:2014-11-09 来源:光明网-合肥日报 阅读:716次
安徽界首朱庄村“好书记”鲍振平40年来一心扑在村里工作上,不仅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使朱庄村从镇里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先进村”。在朱庄村,只要群众遇到难事,不论分内分外,鲍振平从来没说过“不”字,群众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鲍书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村里的大小事。2014年2月,鲍振平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不幸身患脑椎动脉堵塞,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60年的人生旅程。2014年6月,鲍振平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心为民“看不得群众苦”
出身贫困、自小在朱庄村长大的鲍振平,对朱庄村群众的贫困生活有切肤之痛,对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饱含深情,发誓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鲍振平任村干部40年,1986年以来连续几次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几十年来,鲍振平牢记共产党人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激情,一心扑在干好本职工作上,不停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有这样一件事,全村群众都知道。2013年,村民王登黎未交新农合资金,谁知那年他却生病住院了,花了几万元钱。而拿到近3万元报销药费的那一刻,他才知道在缴纳新农合资金时,鲍书记安排村“两委”包片干部给他垫交了。近几年党的惠民政策陆续增多,凡涉及到新农合、新农保等直接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筹资事宜,鲍振平总会要求村“两委”成员对外出人员和不理解、不参加的群众,一律先行垫付。为此,他每年都要垫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长期以来,朱庄村没有一户上访群众。上至孤寡老人,下至懵懂幼童,无不敬佩信服这个公道正派、亲切和蔼的“老鲍”。
带领村民建设美好乡村
几十年来,鲍振平时刻不忘带领村民致富,他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看到了什么项目,废寝忘食也要去考察学习,认准后回来自己带头先干,成功了再带动村民。
近年来,鲍振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使村里70%的主干道路面得到硬化;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农电网改造项目,更换安装了12台变压器,新架高、低压线路近20公里,解决了群众心烦的“低电压”问题;争取来了陆集水厂管网延伸到村项目,让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实现了几辈人都盼望的梦想。现在的朱庄村,道路通了,路灯亮了,自来水到户了,农电网改造了,土地规模流转了,群众增收了……在鲍振平的带领下,依靠调结构、兴产业,向土地要效益,建设美好乡村,朱庄村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手术台上坚持把手机留身边
长期操劳奔波,拖垮了鲍振平的身体。2013年4月份起,鲍振平时常出现头晕、目眩、大量流鼻血症状,人渐渐消瘦,后来在妻儿劝说下,准备到深圳的儿子那里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临行前的农历腊月二十五日,鲍振平不放心村里工作,强撑着到村室召开了最后一次“两委”会议,“这一去看病不知得几天时间,春节前后事情多,工作得提前安排好,我才安心些。”
在深圳北大医院,鲍振平被查出患脑椎动脉堵塞,由于长期耽搁,已失去最佳治疗机会。虽然进行了手术,但最终没挽留住这位一生为民的好支书。在住院的日子里,他说得最多的是,土地流转的设想、产业结构的计划、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上手术台的时候,他坚决要求把手机留在身旁。对于鲍振平来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永远的牵挂……
2月初,鲍振平脑部开始部分死亡。2月5日傍晚,遵循他之前的愿望,一家人坐上从深圳回界首的救护车。2月6日上午8时,鲍振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救护车刚行驶到安徽地界,实现了他“年初六一定回来”的诺言。而今,蓝图绘就,斯人已逝。可是,他高贵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宝贵的经验,必将激励引领着全村干群,为实现他规划的美好蓝图继续前进,也必将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创造事业辉煌,展现公仆情怀。 ·本报记者束芳·
网友点评
网友@徐州戴丽仪:#好人365#得到群众信任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像好支书鲍振平那样,用真诚、真心去对待群众,用高度的责任感去为群众服务,这样的好支书,他会长久地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