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邴集村:用智慧和执着经营村庄
发布日期:2014-07-29 来源:颍州晚报 阅读:925次
生态文明示范村、美好乡村示范村……地处阜阳最偏远地区之一的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近年来获得一连串荣誉。
是什么原因让“鸡鸣闻三县、犬吠听两省”的偏僻之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楷模?颍州晚报记者走访发现,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智慧和执着。
为乡里乡亲办点实事儿
在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已经干了18年的张文芝,见证了邴集村的变迁。说起邴集村的发展,他感慨良多。
张文芝说,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他们不仅关注你是怎么说的,更关注你是怎么做的、做出了哪些成绩。
邴集村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硬化道路20.5公里,又修建下水道2400米,修建桥、涵102座,取消露天粪坑,改造成双瓮式厕所200多个。
此外,邴集村还着力完善居住环境。在主干道路、农田路两侧种植果树1万多棵,打造果园式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改变了过去“晚上一抹黑”的状况;修建集体育设施、公园、垂钓中心等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由专人负责村里的保洁和保安……
“现在看看,村里道路硬化了,环境变美了。”张文芝说,实际上,邴集乡的蝶变之路充满曲折。“说到这些,我都管哭一场。”
道路从哪里过?资金怎么募集?效益怎么分配?一连串的问题,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智慧和能力。“在任何困难和委屈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为乡里乡亲办点实事儿。”村两委委员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砥砺前行。
给村里人做点贡献
考验基层党组织智慧和能力的事情,还有很多。
邴集村西邻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辖4个居民居住点和一个中心集市,人口超4000人,党员97名。
为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012年,邴集村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
这个由13名老党员成立的调委会,在协调关系、服务村民方面有了新探索。
芦村发往上海的班车,撞死了西张村村民老张,双方僵持不下,一度要闹上法庭。调委会几名老党员介入后,连日奔波,协调关系,最终老张的家人被感动,同意调解。
“调解的事情有很多。”调委会的老党员们说,我们就是想通过发挥余热,为村里做点贡献。
4000多人的村子有5家服装厂
“只有收入提高了,村民们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邴集村“两委”委员说。
依托当地资源,4000多人的村庄,目前已成立服装厂5家、面粉厂2家、酒厂1家,养殖场多个。
继去年土地托管1800余亩耕地后,今年,邴集村多方协调,流转土地2600余亩,用来种植黑芝麻、黑玉米、黑花生等。同时,该村和亳州签订了建药材基地的协议。
张文芝还带领村“两委”委员招商,一家木条加工厂已完成前期的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等工作,不日将开工生产,满负荷生产后能解决80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个工种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从20岁到70岁的人,几乎能都干。”
颍州晚报记者 徐风光 实习生 鲁利元 通讯员 陈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