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本地新闻

界首“泥人张”泥出“大传奇”

发布日期:2016-11-02   阅读:1928次  


  “你瞧!这些小泥人有下棋的、推磨的、唱评书的、纺棉花的、织布等形态各异的都是我亲手捏制的。”近日,笔者走进周口市郸城县人民公园里的张振福泥塑艺术馆,一股浓烈的泥土芳香扑面而来,浮现在眼前的是满满几个展柜的泥塑作品。张振福高兴地说,他这600多平方米的展厅收藏了他精心创作的800多件泥塑作品,再现了皖北农村的50多个生活场景。

  母亲去世,12岁离家外地投亲

  “看到这些栩栩如生‘泥人’,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在新马集镇生活的场景。”张振福告诉笔者,他出生在新马集镇大张村,因早年母亲生病去世,父亲一人无法拉扯几个孩子。1982年,张振福在新马集中学上初二时,不得不外出到河南郸城投靠伯父,从而得以继续在郸城县城关镇一中读书。

  张振福深知上学机会来之不易,上学时就格外比别人用功,1984年顺利考入河南省沈丘师范,并于1990年9月分配到在郸城县城郊二中任美术教师。任教期间,由于工作固定轻松,他便趁业余时间研究起雕塑来,没有想到,他当时这一举动,成就了他今后艺术之路。


  不务正业的教师 泥出大“传奇”

  “在当美术老师时,我主要做砖雕。”张振福告诉说,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说他不务正业。为此,他忍受了很多的不解、嘲讽,甚至是屈辱。尽管后来他很努力,但在砖雕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后来他突然来灵感,何不做自己自小就迷恋的泥塑呢。由于父亲是个木雕匠,所以在张振福六七岁时,他便开始跟父亲学习雕塑,七岁时他迷恋上泥塑。

  自此,张振福对泥塑迷得一发不可收拾,吃饭、走路,睡觉,无时无刻都在想着他的泥塑,为打深根底,1991年他又考取河南教育学院美术系学习美术,并拜西安美院陈启楠教授为师,后又到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参观学习。

  有了名师的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和他美术技艺的提高,让张振福捏出的泥人有了“灵气”,让人一看就能看出表情神态。他的泥塑作品人物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多半眯着眼、咧开大嘴,甚至五官都带着股生动的笑意和韧劲,一副淳朴欢快的憨态,仿佛诉说着他们历尽艰辛后的满足和希望,洋溢着浓浓的农村民间特有淳朴气息。

  很快,张振福出了名。2009年,他应邀赴欧洲(英、法,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波兰)六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雕塑联展,2009年8月,作品《伟大的母爱》获中宣部颁发的国家级专项文艺奖,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09年—2011年,泥塑作品连续三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最高奖百花奖。2014年10月,张振福62件泥塑作品和其35件国画作品在联合国大厦奥地利中心展出。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河南省访问时,收藏了他的泥塑作品《黄河人》。之后张振福获得国际国内大奖无数,而张振福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被人称为“中原泥人张”。


  十余年潜心研究钧瓷泥人 艺术路上无止境

  先后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展览大奖的张振福,在一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工艺展览会时,欣赏到很多精美的钧瓷作品,由此他受到了启发,能不能把钧瓷与泥塑相结合?

  这一想法,让张振福吃尽苦头,因为,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钧瓷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以独特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泥塑的制作工艺分为四步: 揉泥、 捏制、晾干、打磨。相比泥塑,钧瓷生产工序极为复杂,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成形、素烧、釉烧、检选等,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因张振福泥塑以前是实心的,而钧瓷烧制必须是空心的,诸多因素给张振福带来重重困难。

  起初,张振福做的钧瓷泥塑烧制十分不理想,基本全部报废。但张振福并没有放弃,经过8年研究和烧制在胎胚局部抹上不同配方的釉,终于在2015年6月20日成功烧制出了首批“钧瓷泥塑”。

  “在开窑的那一瞬间,我看到自己的作品终于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我激动的流泪了。”张振福告诉说,那一刻他等的太久了。首窑钧瓷泥塑《抱花瓶的少女》等作品不但有钧瓷釉色多变、釉质细腻的特点,更有泥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特色,两者相辅相成,在一个作品上呈现出钧瓷和泥人相融并存、古朴典雅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得到了圈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全国引起轰动。


  “下一步,我准备把钧瓷泥塑申报国家专利。”张振福计划以后在艺术将会更加精益求精,并准备多培育些传承人,并表示计划今后将回到自己家乡,建造自己泥塑基地,让艺术在家乡再次发扬广大。(陈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