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机声隆隆。近日,笔者在界首市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界首市53万亩小麦午收工作基本结束,国家卫星监测和地方实际监测未发现一处火点,自此标志着该市完成了新一年的秸秆禁烧“零火点”奋斗目标——
一个县级市三年“零火点”是如何实现的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国家环保部门又采用了新的监测手段,卫星监控由过去的午、秋两季监控延伸到全年不间断监控,对全国秸秆禁烧火点实行全年监测,各项监控措施更加规范、更加严格。
同时安徽省对今年的秸秆禁烧工作明确提出了“四不变一确保”的刚性要求,即目标任务不变、责任要求不变、奖补政策不变、考核机制不变及今年秸秆禁烧在去年良好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的严肃刚性要求,各地必须抓好禁烧工作,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和讨价还价的空间。
在全国高压严峻的形势下,而位于皖西北的界首市今年却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笔者试图一探究竟。
深入调研 寻根求源 秸秆禁烧探索一路艰辛
“2012年之前,界首市主要采取“死看硬守”做法,全市上下干部齐上阵,但结果却是治标不治本,虎头蛇尾。”曾担任过8年书记、乡镇长又做过6年农委原主任及3年环保局长的吕森对界首市秸秆禁烧工作感触最深。
“死看硬守”做法,在每年午季,几乎让干部“脱”了一层皮,干部吃住在地头,炎热、熬夜,甚至每年都累病几位。”吕森介绍,2012年前,为推进秸秆禁烧,也借鉴其他省市做法,拘留了近100名因焚烧秸秆的农民,但收效依然不好。”
“我记得的很清,2012年我女儿高考,6月8日晚上,随着大黄、陶庙等出现火点,随后火借风势,火光冲天,界首沙北、沙南大部分乡镇相继失守,一夜之间,镇村干部10多天苦苦坚持的禁烧成果,瞬间化为灰烬。”
据了解,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自1999年开始关注秸秆问题,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实行责任划分,一时间,层层签订责任状,出文件、压责任,实行政府干预的高压态势,以致形成“上级压、干部怨、群众烦”格局。
界首市芦村镇党委书记赵芬告诉笔者:那段时期,干部想法设法‘防火’,而群众想方设法‘点火’。甚至有群众还发明了把火柴头塞进烟里达到延迟点火的目的。在午收灭火现场多次出现一个怪现象:干部忙前忙后去“舍命”扑火,而群众却躲在一旁“悠闲”地看热闹。
原因在哪?症结在哪?如何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当年,界首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领涉农人员和环保部门深入基层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使问题和症结得以“浮出水面”。
通过调研发现:在每年艰难的午收博奕中,一方面群众为了图省事方便,抢农时将秸杆一焚了之,而另一方面干部为维护生态环境和工作职责严防群众烧秸秆,形成了“干群”之间对立矛盾。
界首市王集镇党委书记桑起介绍:那时,死看硬守的措施越严,群众的逆反心量越强,群众会在“法不责众”的心理预期下,一起行动,一哄而上,一火焚之,也出现鼓动精神不正常的人去焚烧秸秆等冲动作法。前十年来,除2008年群众因支持“北京奥运”的热情而大多响应“禁烧”号召外,其余年份每年工作模式几乎是上一年的“翻版”。
“那几年,我们群众不烧麦秸秆真是没有办法。”界首市芦村镇村民李连宣告诉笔者,明知焚烧秸秆会污染环境,但如果不烧,因收割机留茬高,下季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就种不下去,地里若没有收入农民心里就会“发慌”。而且在清运地里废弃的秸秆既费力又费钱不说,又没有地方堆放。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奖补力度为秸秆另找出路。
据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民物质条件改善,过去视为燃料“宝”的秸杆,现在成了一堆“麻烦”。而且随着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庄稼多收几百斤和少收几百斤,对农民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农民没有多余的劳力和精力去处理秸杆。
最终,调研组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味地“禁”、“堵”,不“疏”,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让群众既收不好,又种不好,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注定最终会失败。
案头到田头 疏堵结合 三条核心措施被推广
“我们界首成功之道,主要得益于采取短茬收割、粉碎还田、免耕直播三条‘核心措施’。”界首市市长何逢阳介绍说。
为解决问题,该市深入群众,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从“案头”走到“田头”,坚持一线工作法,充分利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法,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找到了“良方”。2013年该市就出台了相对成熟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农机补贴等工作方案。
为推进短茬收割,保障农民“收好”。该市严格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收割机械准入制度,要求所有收割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设备;并对每台农机都指定1名村干部或群众监督员跟机监督,保证留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通过多渠道组织近2000台收割机械,确保群众不误农时抢收小麦。
为实现免耕直播,让农民“种好”。该市广泛推广使用新型机播种,解决传统播种机种不下去的弊端。并在上级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在2013年,又投入300万元,对新增的1330台精播机,每台给予500—1000元的再补贴,确保了夏种作物及时播种。
但在方案实际推行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群众存在着对秸秆还田产生质疑。有群众认为秸秆还田,会蓬松土壤,造成不保墒,有群众认为,如果不烧会带来地下害虫增多等诸多问题。
规模流转2000多亩的界首市种植大户齐岗是秸秆还田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响应政府号召,他早在2012年前,就试着改装自己的大型收割机,成功实现了低茬收割10公分以下,同时加挂粉碎机,实现秸秆全部还田。
事实证明,从2013年至2015年,齐岗规模种植近2000亩小麦、玉米均获大丰收,亩产达千斤以上,齐岗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秸秆还田的作用在当年不是太明显,但过一两年后,秸秆腐熟变成了有机质土壤的结构,肥力都会显著改良、增强。
秸秆还田成了“宝”。据该市高级农艺师介绍,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耐旱能力,起到保肥保墒的作用,并可以减少人工肥料使用量,100斤秸秆还田后的肥力相当于9.6斤复合肥。
“在2013年,我们成功实现全市不着一把火的奋斗目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界首市环保局副局长田一平介绍,大块田地小麦秸秆得到短茬收割和粉碎还田,但大型收割机进不去的小地块,产生的废弃秸秆群众无处堆放,有的只好堆在路边的沟边,以致造交通事故或水体环境污染。
据了解,界首每年种植小麦50余万亩,全市小麦秸秆总量约2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其中,直接粉碎还田约26.1万吨,占90%;而其他10%约2.9万吨的废弃秸秸秆依然没有出路。
为此,界首市又偿试着把秸秆进行“高温堆肥”、过腹还田、转运利用等,把秸秆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的探索。
“在2014年,我市投入108万元购买了4部制肥机。”据界首市农综总服务总站副站长刘民介绍,当年免费交给种植大户试用。鼓励界首聚力机械公司发挥自身优势,研发制肥机,对秸秆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灭杀病原微生物,制成优质有机肥。其中,振海农业开发公司80多座大棚利用有机肥培育彩色树苗,不仅不生虫、长得快,而且颜色纯正。
同时该市又大力发展氨化饲料。出台《界首市加快肉羊肉牛规模养殖场发展奖补办法》,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进行奖补,调动养殖业主的积极性。如东城街道养殖大户将秸秆堆垛氨化、顾集镇返乡创业大学生杨晓军,将收购的近千吨秸秆制成饲料后外销,每吨利润达150元以上。再如西城街道零星地块的秸秆被养殖大户承包,将秸秆混合饲料养殖,解决饲草料不足问题。另外,通过打捆转运、生物发电等渠道,使境内秸秆尽可能被转运使用。转运使用约1500吨,约占1%。实现饲草转化3000吨,约占2%。
强化保障 网格管理 筑牢禁烧胜利成果
“为全面打赢秸秆禁烧攻坚站,我市做到了组织、服务、投入和督导四到位。”田一平介绍,该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了强力保障。以2015年为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3300万元,主要是按照午季每亩33元和秋季每亩23元的标准,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经费提前预拨至乡镇街道。
据了解,自2014年始,该市按照“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谁得补助资金”的原则,分午季和秋季实施以奖代补,除省财政14元/亩、阜阳市财政2元/亩补助资金外,界首市财政按12元/亩予以配套,在除每亩15元奖补群众外,其余用于秸秆清运、高温堆肥、购置粉碎机。在干群中最终形成秸秆禁烧共识:“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谁享受15元/亩的补贴;谁焚烧秸秆,对谁依法依规处罚。
为落实包保机制,压实责任。该市推行市几套班子领导和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包保到乡镇,乡镇干部包保到村,村“两委”成员包保到农户、到田块;各乡镇街道对辖区小麦插标立界“四级包保”和“四级网格”包保到位。将全市地块划分成2007个网格,明确12690名网格责任人。同时,在田间地头设立指挥部1421个、防火点2209个,由乡镇街道和132家市直单位驻村人员日夜值守,实现了禁烧全覆盖。同时为实施问责,该市形成了六级督查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今目标”督查系统,将1500人纳入系统管理,更加方便掌握人员位置和值守情况。
同时,为动员全市群众广泛参与,该市动员教师、医生、学生家长、宗教人士、残疾人、农民、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广泛参与,还把全市各村1380人的保洁队伍全部纳入防火员行列。组成7851人的志愿者队伍,
在此基础上,该市各乡镇、村又成立民兵、党员午收帮扶队、应急队等服务组织全力参与秸秆禁烧,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秸秆还田综合用,增肥增效又增产;干群联动来奉献,留下碧水和蓝天。”界首王集镇李彬庄李从喜为创新宣传方式,把秸秆禁烧的好处编成很多脍炙人口的快板书,并随同村文艺队经常巡回演出,让群众入脑入心,又易记易懂。据了解,为落实宣传到位,该市从群众视角出发,通过编排演出文艺节目、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签订承诺书、悬挂宣传横幅、电视讲话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比如芦村镇为每名干部和防火员配备小喇叭,人到哪,声音到哪。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保障下,该市连续三年实现了全面禁烧、全面利用、全面零火点“三个全面”目标,其典型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阜阳日报等媒体深入报道。
四个结合 五大转变 创新路上没有休止符
“目前,我们已从抓秸秆禁烧又跳出秸秆禁烧传统思维。”据何逢阳介绍说,自2015年以来,变以往就禁烧论禁烧的做法,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放在农业农村工作大格局中统筹推进,通过秸秆禁工作做到了“四个结合”和“四大转变”。
据介绍,“四个结合”即做到了与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要求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脱贫相结合;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从单一向多渠道的大转变、实现了群众思想认识从不敢烧到不愿烧的大转变、实现了干部工作方法从禁烧到服务的大转变、实现了社会氛围从一片质疑到全力支持的大转变的“四大转变”。
据了解,其中,在建设清洁卫生的宜居环境和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工作中,该市把秸秆禁烧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此保证卫生环境的整洁常效化。利用夏收夏种契机,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现代农业种植,以此减少秸秆禁烧压力。并同时把秸秆禁烧成效结果作为检验干部工作能力一项内容,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好相结合起来。以此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如今,秸秆禁烧的全面成功,也进一步增加了干部的信心和创新意识。近日,笔者在该市大黄镇值班室里看到,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张剑男一边坐在电脑前通过新安装的高清“蓝天卫士”查看着全镇各村地块的午收实况,一边通过手中的对讲机指挥工作。
张剑男告诉,目前,他们全镇3万多亩小麦“三夏”作业现场情况全部被5个高清视频监控覆盖,每个高清视频监控视角不仅可随意360度旋转,而且图中景物可随意清晰放大,实现了全天候、全角度地观测安装点周围2-3公里范围内的秸秆焚烧、夏秋收种以及督查人员到岗情况,麦收现场实景一览无遗。
据大黄镇党委书记张阳介绍,“蓝天卫士高清监控大大方便了对‘三夏’工作全盘的及时掌控和机械调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减少了原先以人工巡查工作为主强度,通过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更加精准地第一时间定位到事发现场,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对于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防范等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这里午收时环境真的变得很好了,以前,连在外凉晒衣服都不敢,衣服会落上秸秆灰。”李彬庄群众李义成告诉笔者,现在,连他老伴殷秀荣的支气管炎慢性病也好多了。现在就是让他焚烧秸秆,他也不会去做了。
“通过几年的秸秆和综合利用工作,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只要走群众路线,只要方法得当树立客观思维和系统思维,就会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就没有干不成的工作。”界首市委常委、副市长腾敏介绍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技术。”据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介绍,秸秆综合利用是个前景广阔、利国利民的事业,今后,将充分发挥镇村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机制,探索疏堵结合的系统方法,加大秸秆收储市场培育,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确保一方蓝天碧水,为百姓造福谋福。(陈振强 常俊华 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