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本地新闻

界首市建立长效机制 综合治理农村环境

发布日期:2015-04-17   阅读:1277次  

  界首市地处豫皖交界,地形南北狭长,是安徽的西北大门,特殊的区位,决定了界首的城乡环境不仅事关自身城市形象,也关系到阜阳乃至安徽的对外形象。为此,界首市牢固树立“守好边界门,添彩安徽人”的责任意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现代城市、特色集镇、美好乡村“三位一体”创建,围绕破解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群众参与度低、资金筹集难、治理标准低、常态化推进难等问题,大打治脏的歼灭战、治乱的攻坚战、治差的持久战,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阜阳市农村清洁工程现场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先后在界首召开。今年春节期间,返乡人员普遍反映,家乡变美了,变靓了,路畅了,水清了,物整了,休闲有场地了,夜晚灯火通明,像大城市一样。广大群众交口称赞,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一、坚持群众主体,以百姓接受的方式发动

  干部干,群众看,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为真正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界首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创新宣传方式。组织基层文艺工作者,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编写《我是群众》、《“三线三边”就是好》、《我爱我的家乡美》等作品,深入村、社区巡回演出,艺术化宣传,使群众在切身受益的同时,真心认识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好处。二是鼓励村民自治。由村民议定卫生保洁和环境卫生费收取标准,相互监督,提高村民爱护环境、自觉保洁的主动性。如田营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已收取近18万元;芦村镇按每户每年18元的标准,已收3万多元。三是实行典型示范。开展评选最美环境卫生保洁员和最美基层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目前,已评选先进典型6人。如颍南街道李湾村支部书记李子发,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义务打扫卫生,被广为称赞。四是建立五支队伍。动员市委组织部、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残联、民族宗教局,发动党员干部、学生、个体工商户、残疾人、宗教团体等五支队伍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已有近2万名党员干部、9万余名中小学生、2万多个个体工商户、4万余名残疾人士和2万余名宗教人士参与其中,按平均一人带两人计算,至少带动了38万群众参与。

  二、破解资金难题,以多渠道筹资助动

  资金保障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实行经费专项预算、专户拨付,2014年,财政直接投资2853.3万元,乡镇街道整合资金2061.5万元;今年以来,市财政首批投入资金1800万元,乡镇街道整合资金1270万元。二是整合有关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农村道路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农水经费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是调动乡镇积极性。壮大乡镇财源,乡镇土地收储资金、税收资金,除必需费用外全额返还,同时鼓励乡镇盘活沉淀资金,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投入。2014年全市兑现土地复垦奖励资金2086万元。靳寨乡出让国有土地36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100万元,扣除土地征迁、报批等费用后,返还靳寨乡近1800万元。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引导大户、能人“回乡看变化”,自觉参与家乡环境综合治理,春节返乡人士彭玉川看到环境治理的变化后,主动捐资5万余元为村内添置保洁设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行市场化运作,已经制定城乡环卫建管一体化推向市场工作方案,近期可正式开标。通过建立财政引导、村民自筹、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保障了工作经费。

  三、落实“四有”“六无”要求,以明确的标准推动

  一是落实有组织、有设施、有资金、有机制“四有”要求不留死角。投入资金1亿多元,按照人口分布,投放垃圾桶4.4万个,建成垃圾池1820个;每500户配备一名保洁人员,建设一支1380人的保洁队伍,保洁人员的工资与转运的垃圾量直接挂钩;配置机动三轮车143辆、人力三轮车700余辆,确保有人收集、有工具转运;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垃圾中转站,对乡镇转运到市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实行打卡计量,根据吨数和运营里程,由市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兑现奖补资金758万元;投资3700万元完成市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可日处理垃圾286吨,基本实现了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目标。二是以“六项举措”保证“六无”目标实现。即以“清、拆、平、畅、绿、白”六项举措,落实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乱扯乱挂“六无”目标要求。三是开展“清线”“靓边”工程。对辖区72公里的省道沿线,开展清洁、拆违行动,清淤农村河道34.6公里,治理贯通沙南至临泉县全长22.1公里的界临河;开展省际出口靓化工程,按照高于城市道路的标准进行改(扩)建。

  四、严格督查奖惩,以常态长效的机制促动

  为避免一抓就好、一放就乱,真正形成长效机制,界首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压实责任。市镇村建立对应责任体系,“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几套班子负责同志和市直单位包联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干部包保路段、村庄、河流,对责任地段插标立界。城区实行环卫工作网格化管理,社区全面接管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推行保证金制度,395名乡镇街道干部、1257名村(居)干部,缴纳环境卫生保证金40多万元,市财政根据治理成效,按“缴一奖一”的标准兑现奖励。二是督查调度。对四套班子负责同志进行划片包联,逐村督查;成立四个督查组,划分督查范围,逐路段督查;驻乡镇纪检工作组按区域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整改,并将督查情况及时公布。今年以来,先后召开四次现场推进会,对各乡镇进展情况逐一点评,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指出存在问题,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三是严格奖惩。在四次现场推进会上,按督查考核结果站队排名,兑现表彰资金106.7万元。同时,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导致工作落实不力、连续落后的,启动问责程序。目前,已处理镇、村干部64名。

  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工作。界首市将按照省及阜阳市部署,以务实求落实,以高效求实效,长抓抓常,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以实际成效检验作风、联系群众,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