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集:孝行传家风 善举暖乡邻
发布日期:2021-03-15 来源:系统 阅读:1652次
“久病床前有儿媳”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换作儿媳恐怕更难。然而,顾集镇于庄村的牛灵悉心照顾中风偏瘫的公公,用真诚的孝心和质朴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公公中风后行动不便,上完厕所在儿媳妇牛灵的搀扶下,脚步缓慢地向前挪动,他移一步,儿媳妇跟进一步,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多年来的耐心照顾,形成了属于他们之间固有的“默契”。
走进公公的房间干净整洁,没有丝毫异味。坐在一旁的公公面容洁净,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向来人表示着欢迎,口水不时地往下流,儿媳妇牛灵连忙拿起放在床边的毛巾给他擦拭。
十多年前,公公因脑梗导致中风偏瘫不能自理。从此,吃喝拉撒全都需要人照顾和料理。老人有四个儿子,大都在外地务工。牛灵毅然挑起了照顾公公的重担,孝心之举在妯娌间传递,在家的二儿媳和四儿媳也深受牛灵的孝心感染,和牛灵一起轮流照顾,爱心故事也在邻里间传播,她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尊亲孝老的佳话。
“要不是这儿媳妇像亲姑娘样的精心服侍,老人哪有现在这么滋润。”村民李龙说。
以前健朗的公公,如今在她眼里就像小孩。由于老人身体不遂,身上弄脏是常有的事,有时更是会大小便失禁,但牛灵没有丝毫嫌弃,反倒照顾得更细心。
“每次老人把衣裤弄脏后,儿媳妇牛灵都会及时给他更换、清洗。老人吃药打针,都是她争着给老人掏钱。不是我说,他的儿子们都很难做到我们这个份上。”说起牛灵的孝心,街坊邻居都赞不绝口。
牛灵不光需要打理自己的家庭农场,还要忙活村里的扶贫工作,“在农场和村里做事的时候,还要一心挂几头,但从来没让老人饿着冻着,生怕他有个闪失。”
当几个儿子回家看到老父亲生活得很好,精神也很好,身上衣服干干净净时,不善言谈的他们时常被感动得流下热泪。在牛灵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的身体康复得很好,现在可以自己拄着拐杖行走了。
“她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儿媳之道,展现了农村妇女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情怀,牛灵孝敬老人的事迹特别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于庄村党总支书记李俊一边说一边竖起大拇指。
不是闺女,胜似闺女。牛灵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人世间一个看似浅显但许多人却难以践行的道理,孝老爱亲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默默付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年迈母亲,在儿子家住的不习惯,每次去看母亲都见到母亲闷闷不乐,为尽到女儿的责任,她第一时间将母亲接到了自己家悉心照料,除了每天给母亲做可口的饭菜外,一有空就陪母亲聊天唠家常,给母亲按摩,搀扶母亲行走,每天晚上还坚持用热水给母亲泡脚。这期间在牛灵的陪伴下,母亲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闺女的一番孝顺,使她淳朴知理的母亲记在心上,为了不给闺女添麻烦,高血压和心脏病不舒服居然拒绝就医,“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整天坐吃山空,光花钱,活着干嘛?”,牛灵规劝道:“你啊!80多岁人了,还能自己穿衣吃饭,而且头脑灵活,这不是闺女的福分吗?你能健康陪着我们就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分啊!”在闺女的开导下,老人只好顺从闺女接受治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牛灵作为普普通通的妇女,她精心照顾自己的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
孝善暖乡邻
为照顾好村里的孤寡患病老人李济泉、张美英,她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床前床后精心侍奉老人,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干不了活,她就每天来到老人家帮助清理卫生,帮着购买日常用药、生活用品,将老人照顾得周到体贴、身体康健。在村里,牛灵是一位人见人夸的人,多年来,她主动照顾孤寡老人,把他们当做自己亲人一样陪伴。通过牛灵的精心照料,老人精神状态有了较大好转,身体状况也有了较大改善。老人经常念叨着说:我有个好“女儿”叫牛灵,对我们像亲人一样照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妇女干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我应该做的。我也愿意用我自己的努力,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多做点实事、好事!”牛灵说着,只要老人安享晚年,自己辛苦一些不算什么。
牛灵不光照顾本村的孤寡老人,也是敬老院的“常客”。每逢九九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她都与老人一起包饺子、粽子共度节日。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为老人洗衣服,帮老人修剪指甲,整理房间换被褥,送生病老人到医院,为老人煎药、喂药。她的心里想着每一位老人,对每位老人的爱好和性格她都了如指掌。牛灵把敬老院的每个老人视为亲人,投入亲情般的情感,经常与老年人交心谈心、驱寒问暖。
她脚踏实地为老年人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老人们排忧解难,尽心尽力帮助照顾老人,每每提起她,镇村干部们都竖起大拇指。
在奉献中感受快乐,在孝行中光彩人生,这是牛灵的境界和寄托。她可能有说不完整“孝道”的内涵,但在数十年点点滴滴的坚守孝善中,她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孝行传遍了全村、全镇,感动着无数人。(陈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