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南文化带头人种好基层“文化田”
发布日期:2021-01-14 阅读:1242次
“毛团长,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就有咱一个!”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名单刚公布,颍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就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了曲艺书场负责人毛玉兰。
全国民间文艺云端展演优秀节目、安徽省第六届曲艺展演中获得二等奖、全国第四届“和平杯”非遗曲艺十佳票友……每一项奖项背后都凝结了毛玉兰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书写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打破规矩让书场焕发新魅力
毛玉兰从事曲艺工作已三十余年,曲艺演唱方面,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是乡镇文艺演出的常客,更是群众眼里的“名角”。她不仅扎根基层热爱曲艺表演,而且演唱技艺、表演水平高,2018年被推选为颍南街道曲艺书场负责人。
曲艺书场2017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每周免费开放3次,每次演出1-2小时,坐在风貌古朴的书场里,群众能近距离乐享乡土文艺。
“微信总能收到大家询问演出时间的信息,不仅有本地人,还吸引了不少周边河南省的曲艺爱好者。”毛玉兰管理书场后发现,群众对曲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的高,3天的演出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她就和60余名队员商议,只要有人来看,书场就开演,能协调好时间的演员都可以演出,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她更是几乎场场不缺席,一场能表演2-3个节目,有时群众要求返场,她也总会即兴表演起来。通过增加表演次数不仅繁荣了基层文化,也促进了文化爱好者间的交流。
书场的演出越来越红火,观看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许多表演爱好者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这是百姓的舞台,只要观众愿意,随时可以走上台表演,我们很乐意为他们提供演出平台,让他们展示才艺。”毛玉兰没有为打破演出的既定顺序而烦恼,她认为这是个互动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曲艺文化才会更有生机。每天书场的演出最多能有3-4个小时,2019年全年演出近250场,参与人次达1万1千人次。
积极创新让渔鼓文化走出去
毛玉兰除了曲艺书场负责人,还是渔鼓非遗传承人、颍南街道文化协管员,三十余年她把自己的爱好变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弘扬,表演就要有新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毛玉兰演唱的《一碗鱼汤》是界首渔鼓知名度较广的一个代表作品,一碗鱼汤里是群众对于干部深深的感谢,寄托了群众对于农村扫黑除恶、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与支持。通过曲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不是第一次了,《扫黑除恶》、《扶贫书记》、《众志成城唱安康》都是将当前基层工作重点,嫁接传统的曲艺,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曲艺书场也成为受党员群众欢迎的家门口的“基层教育阵地”。
毛玉兰渔鼓师从界首市著名渔鼓艺术家苗清臣,这些年她也一直致力于渔鼓艺术表演者的培养,一方面利用书场培养后备力量,通过边学习边表演的方式,锻炼演员,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她也积极贴近“新人”,通过戏曲进校园,参与少儿非遗界首渔鼓公益培训班,免费传授渔鼓说唱艺术,让孩子爱上传统艺术,让戏曲的魅力走近学生的心底;在去年8月份,她带领“爱徒”一同登台演出,小小曲艺人们的站姿、板式、节奏、发音、唱腔有模有样,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台下群众的一致好评。
目前,毛玉兰正和演员们一同排练《文化大院歌声杨》和《俩大妈齐把女儿夸》,两个节目都通过普通人学习宣传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故事,展现了近些年群众生活的大变化,讴歌了祖国的繁荣强盛。(杨慧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