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坚守
发布日期:2020-06-01 阅读:3843次
70后的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爱在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最喜欢与农民打交道,尤其是朴实善良的乡亲。从2003年计生专干到文明创建专干再到2017年4月,我被任命为朱寨村“扶贫专干”,接此重任,我既高兴,又深感责任重大,暗自给自己立下军令状:誓把村民当亲人,不畏艰辛助脱贫,并把此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关爱从点滴开始,贫困户就是家人
2017年7月,顶着烈日骄阳,炙热的空气让人心生烦燥,尽管如此,我和朱秀丽依旧要逐户走访朱寨村贫困户。走访中,我见到朱张氏,谭素云等独居老人,见到他们有的身患残疾,有的罹患重病,有的还住着破旧的房子;来到朱管海的家里,发现他的妻子眼睛虽然看不到东西,但是从我们的交谈中依旧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让我看到了身残志坚、勤劳善良的留守妇女的坚守精神。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在家上学,孩子们更是听话、懂事,没有辜负妈妈的希望,个个成绩优异;另外我来到本村的朱国远家时,发现朱国远本人意外伤残,并且他的妻子陈华患有抑郁症,但是他们都很乐观,他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扶贫政策更是给了他们信心,其女儿上大学都有“雨露计划”,儿子有教育资助,还给推荐她们夫妇在扶贫车间务工,给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村中像这样的贫困户家庭很多,他们的贫困状况着实令我感到惊讶、沉重和揪心,但是他们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更是令我感动,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我这个“扶贫专干”的使命。
我开始逐渐明白扶贫的真正意义,明白坚持初心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与农户打交道采取简单重复的模式化方式是不可取的,要能融入群体,了解农户实际需求,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协调帮助解决。为了补齐这块短板,在接手扶贫工作的那几年里,每天奔走于田间地头,摸清朱寨行政村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利益诉求,为他们争取危房改造、申请教育资助、“雨露计划”、产业奖补,帮助办理低保、引导自主就业等。经过不断地努力下,一项项国家扶贫政策得到落实,当看到他们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我的心里面升起了深深的成就感,并为他们一步步从贫困中走出来感到欣喜。我常常会思考:人生从事什么工作才是有价值的事呢,我想这些事或许就是我的答案吧。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我的父母,孩子和兄弟姊妹。他们的信任与认可,不断地鼓舞着我。
而就在此时,丈夫因为腰间盘突出需要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扶贫工作,白天我会认真履行职责,晚上回家照顾卧床的丈夫。回想起那段时间,既有心酸又有温暖。丈夫曾心痛地说:“咱不干了,行吗?”。说实话,有时我也曾气馁,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是想到那些沧桑憔悴的面孔,那些还在为生计忧虑,那些依旧深陷贫穷难以自持的老乡,我做不到。从大处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我这个“扶贫专干”的“使命”,就是为贫困户“谋幸福”。
受得了委屈,担得起责任
扶贫的故事有感动也有心酸。有的人看到别人都当上了贫困户,自己虽有儿有女有大房子但也想当贫困户;有的贫困户看到别人的低保拿的多,自己拿的少,就想着是不是村里克扣了;有的贫困户户包资料丢失了,存折不见了,钱被取走了(五保户年龄较大,记忆力不好)就说是我拿了.....像这样的误会与委屈在扶贫工作中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村民们的偏激思想和冷言冷语有时着实令人伤心。我想只要我的工作做到位,他们最终会明白的。我相信:只要与“贫困户”同甘共苦、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群众路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18年5月,在朱寨自然村走访一户贫困户时,82岁高龄的李秀英和58岁的儿子朱国显两口人,在2015年建档,是今年拟脱贫户,朱国显在2017年因车祸导致大脑摔坏,头部缝了好多针,日常生活很是艰难,我和村干部以及帮扶人,帮助他们办理慢性病本,领取免费的慢性病药,并在2018年7月为其提供了公益岗位,还申请了危房改造以及小额贷款五万元,由“威旺家庭农场”的带动,每年收益3000元。但母子俩均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日常的农活,其儿子一直向我抱怨,为啥别的贫困户都能办理低保、五保,我却不能?通过仔细核对了他的材料后,发现其收入来源较少,生活的确比较困难,但有子女赡养且不符合低保办理的程序,缺乏支撑材料,其儿子虽然实际已达到办理五保的年龄,但由于身份证年龄报小尚且不够,也没有办法办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和其家人做了充分的沟通并耐心解释,最终他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没能办成低保,五保。在2019年8月由于李秀英资料缺项,不符合原来的办理条件,几次都被退了回来,李秀英儿子朱国显颇有微词。有一次酒后乱言,甚至骂起了我们及村干部,所幸被他母亲阻拦。今年考虑到脱贫,我和他的帮扶责任人江涛几经周旋,一直在乡镇和市民政局咨询办理,得到肯定答复后,又赶到在递交材料前两天,急忙跑到镇卫生院,以及界首市人民医院取回病例,跑前跑后的,连夜加班,最终把李秀英家低保1075元/月在9月份落实到位,现在李秀英一家见到我就笑呵呵的给我打招呼,还说党的政策好。
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心里都很脆弱,为此在落实各项政策的时候,要十分注重对贫困户的心理指导。朱寨村焦兴友家4口人,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由于夫妻二人缺乏技术导致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特别有儿子后户主又因为意外摔伤,更是雪上加霜,夫妻俩心里面压力比较大,整天担心孩子未来。看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和他们谈心,首先精神上帮扶,然后根据户上实际情况给孩子教育上资助,家里种地,产业上帮扶,申请种植红薯2亩每年2000元,申请小额贷款每年收益3000元又安排他们到本村扶贫车间上班,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通过夫妻俩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意识到了勤劳的重要性,他说:不勤快,再好政策也没用的,政府能帮我们已经不错了,剩下的要靠自己让自己越过越好。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把原来住的60平方米的小房改造了两层半楼房,最主要是她们现在腰杆子挺直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感到自卑的感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是通过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开展“农民夜校”、宣讲扶贫政策,贫困户们逐渐地了解了政策,也体会了扶贫干部的不易,思想有了较大的改变,知道好多事情,不能光靠政府帮助,自己也有责任做好。在夏天去双柳集自然村赵学礼家、周冲家等走访中,他们贫困户有的给我们切西瓜又是拿西瓜吃,有的贫困户给我们拿饮料……想想前面的辛苦和委屈也是值得的。
虽然村民们文化少,但都是有情之人,只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坚持用实际行动和成效去感化他们,为民做实事办好事,以心换心,我想再难办的事,再难解的结,凭着一颗热心和真心,都是可以得以化解的。
记得在去年这个时候,扶贫工作进入了很重要而且紧张的时期,早出晚归是常态,回家后也是也常不能清闲,因为家里还有8亩地的玉米等待我来剥皮,回想那段时间就像是考验我一样,所有的困难接踵而至,就连天公也不作美:我家地里玉米全部被风刮倒了,不能用机器收割,只能自己在天蒙蒙亮时就去一棵棵来掰,由于白天几乎都在干扶贫,所以这些活只能在晚上做。后来帮扶我村的审计局刘冠军局长知道我家情况后,想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同事帮助我干些简单的农活,我感动极了,但依旧微笑拒绝。此刻我感觉我就像贫困户得到了扶贫干部的帮助一样。面临困境时,领导同事的关怀,一声不经意的嘘寒问暖,都让我在扶贫路上走的更坚定。
我和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者一样,都是一群扶贫路上的追梦人。我坚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乡亲们一定会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朱寨村扶贫专干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