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 一个家
发布日期:2020-05-29 来源:系统 阅读:3553次
2014年10月,我被选派到大黄镇筛子李村任第一书记。历经三年的基层磨练,我从一个斯文腼腆的女同志变成一个雷厉风行的女汉子,也从一名村书记成长为大黄镇扶贫专职副书记。这其中,有心酸,有泪水,有欢笑,更有感动。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扶贫工作中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一条路。这条路并不长,只有短短的160米,是我们筛子李小学门前的道路。原来这条路,紧挨着一个大水塘,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每到雨雪天,大部分孩子都要绕一公里多的路去上学,而有些孩子为了图方便,不愿意绕道,就冒着滑落水塘的危险,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踉跄的走向学校。每次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都碎了。“为了孩子,这条路必须得修!”在村两委会上,我斩钉截铁地说。2015年6月,我和村两委多方努力,争取到“一事一议”资金14万元。从项目申报,到工程招标,再到施工建设,一刻都不敢耽误,为的就是让孩子们早日不再踩着泥巴去上学。施工队到村的时候,我给施工队下了一条死命令,一定要在开学前把这条路修好。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我一心扑在工地上,每天早上顶着星星出门,晚上又顶着星星回家,仅仅十多天的功夫,我的体重就从原来的90多斤掉到了85斤,人也晒得黑不溜秋,家人开玩笑说:“瞧你晒得,像个黑猴子,不笑的露着牙就看不着人”,嘴上虽然这样说,可家人又心疼我,每天早晨出门的时候,都要往我包里塞上一盒牛奶,一再叮嘱我千万别忘了喝。8月底的时候,这条路顺利完工通过验收,三米多宽的水泥路面,不仅画上了交通标示线,而且还在路口安装了警示牌。9月1日开学那天,我来到筛子李小学门前,看着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来上学,那无忧无虑的样子,那欢快的脚步,让我忍不住有点心疼,泪水也渐渐濡湿了眼眶,我知道,这是高兴的泪水。在将来的某一天,等这些孩子们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时候,他们会记得这条路,在每一个雨雪天气送他们平安的走进学校。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我想,这条路不仅让家长不再担忧孩子上学的安全,更深刻诠释了扶贫扶智的广阔内涵!
第二个小故事,一个家。这个家并不大,只有人均25平方米,是我们筛子李村贫困群众的新家。2016年10月,筛子李村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48万元,可以解决19户、58名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有项目是好事,但怎么才能干的好?让领导放心,让群众舒心!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当成自己家盖房子一样,为贫困群众建房子!
在建设过程中,我和村两委不仅在工程质量上严格把关,更是在细节要求上一丝不苟,无论五加二,不分白与黑,大到砖瓦门窗、小到电器开关,都精益求精,力求建出安全、美观、舒适的新房,让贫困群众早日入住。考虑到大部分的搬迁群众都是老人和残疾人,我们把原来卫生间里的蹲便换成了坐便;担心屋内的水泥地面太光滑,老人行走不安全,我们又在地面上铺设了地板革;结合农村的生活习惯,我们还给每家每户都预留了一块小菜地。
如今,安置房已经竣工交付使用,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入住。这其中,就有76岁的老人金大娘,金大娘从五十多年前嫁到筛子李村的那天起,就和残疾的老伴住在河边两间低矮的土胚房里,几年前,这两间土胚房再也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倒塌了半间,两位老人无奈,只好在旁边搭建了一间活动板房住在里面,夏天板房里酷热难耐,冬天板房里滴水成冰,老人做梦都想住上一间温暖舒适的房子。安置房开始建设后,金大娘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和老伴一起到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期盼着新房早日建成。拿到新房钥匙那天,金大娘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走,闺女,上大娘的新家,今儿个咱包饺子吃,大娘这辈子,还是头一回住上这恁好的房子!”。那一刻,看着大娘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喜悦的泪水,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是欣慰的泪水。
按照习总书记要求:“一定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的让贫困群众搬入新居。”我想,这间房不仅能为贫困群众挡风遮雨,更是给了贫困群众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安居乐业、奋发图强,脱贫致富,走上小康。
当三年的选派生涯即将结束,我再一次用脚步细细丈量筛子李的每一寸土地,深情的凝视着这座美丽安宁的村庄,泪水不知不觉又打湿了脸庞,我知道,这是不舍的泪水,是对筛子李村孩子们的不舍,是对筛子李村党员干部的不舍,更是对筛子李村贫困群众的不舍!是筛子李村的孩子们,让我懂得感恩的力量;是筛子李村的党员干部,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是筛子李村的贫困群众,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今天的我,已经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从驻村书记到扶贫专职副书记,我的视野和格局也得到质的提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全面攻坚的新征程上,我们全体扶贫干部一起用实干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杨曼莉)